■张剑锋
《说文解字·十四下·阜部》:“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 ,古文。”意思是阜指大陆,即没有石头的土山。“山无石者”区别于山的定义“有石而高”。
小篆“阜”像山的台阶形,《说文解字》古文“阜”可拆解为“厂(hǎn)”、“三”、三个“口”,其中“厂”代表崖岩,“三”代表台阶,“三个口”代表多个连续起伏的山峦,组合起来表示起伏的高地。把“阜”的甲骨文形体向右旋转90度,其横视图与甲骨文“山”字很像,都是平地(下方一横)起波折,区别在“阜”的波折平缓,而“山”的波折高峻。“阜”组字时演变作“阝”,大都在字的左边,所以称“左耳旁”。
邑(阝左) 部的字多与高地有关,字义有的指向高地的名称,如陈、陶、陵、阿、陆;有的指向高地的性质,如险、陖、陗;有的指向高地的功能,如阻、隔、防、障;有的指向事物与高地的位置关系,如阴、阳;有的指向通往高地的凭借,如阶、陛、除;有的指向人或物在高地上的活动,如队(坠)、陟、降、陨、隐等。
陈,其繁体为陳,本为地名,指河南宛丘,即今周口淮阳。《说文解字·阜部》:“陳,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从阜从木申声。”陈地相传为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地势高,所以从阜;伏羲有木德,所以从木;申表声音。西周初年,舜帝的后代妫满接受周武王的分封建立陈国,其后代以国号为氏,这就是陈姓的来源。
陶,本为地名,即今山东定陶。《说文解字·阜部》:“陶,再成丘也,在济阴。从阜匋声。《夏书》曰:‘东至于陶丘。’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尧的封地先在山东定陶,后在河北唐县,所以号陶唐氏,其后代以封地为氏,是为陶姓来源之一。
陵,本义是大土山。《说文解字·阜部》:“陵,大阜也。”今河南漯河有召陵。后引申指陵寝、陵墓。
阿,本义是大陵,即比陵更大的土山。《说文解字·阜部》:“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从阜可声。”陶渊明《拟挽歌辞》:“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陆,繁体为陸,本义为高而平的地方。《说文解字·阜部》:“陸,高平地。从阜从坴,坴亦声。”
险,繁体为險,其本义为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说文解字·阜部》:“險,阻、难也。从阜僉声。”
陗,本义是山高而陡,后引申指严厉。《说文解字·阜部》:“陗,陖也。从阜肖声。”此意现写作峭。
阻,本义是险要的地方。《说文解字·阜部》:“阻,险也。从阜且声。”
隔,本义是阻隔、隔断。《说文解字·阜部》:“隔,障也。从阜鬲声。”
防,本义是堤坝。《说文解字·阜部》:“防,隄也。从阜方声。埅,防或从土。”堤坝亦是土高而平,所以从阜。
障,本义是阻隔、阻塞。《说文解字·阜部》:“障,隔也。从阜章声。”组词有障碍、一叶障目等。
阴,繁体为陰,本义指山的北面及水的南面。按传统的阴阳学说,这些地方属阴。《说文解字·阜部》:“陰,闇(àn)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闇同暗,指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阳,繁体为陽,本义指山的南面及水的北面。按传统的阴阳学说,这些地方属阳。《说文解字·阜部》:“陽,高、明也。从阜昜声。”
阶,繁体为階,本义为台阶。《说文解字·阜部》:“階,陛也。从阜皆声。”因台阶高低有差,所以引申出品级、层次等意思,如官阶、阶层、阶级等。
陛,本义为台阶,后专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解字·阜部》:“陛,升高阶也。从阜坒声。”古代臣子言于帝王,不敢直视其面,而由陛下所立之侍者转述,是以言称陛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除,本义为宫殿的台阶。《说文解字·阜部》:“除,殿陛也。从阜余声。”后引申指授予官职(因授官之事常在阶前进行,此地点的选择亦暗含台阶的渐高之意)。授予新职,常伴随免除旧职,所以除又引申出了免除、清除等义。
陟(zhì),本义指由低处向高处走。甲骨文字形由“阜”和两个脚趾向上的脚印组合而成,会意出登高之意。《说文解字·阜部》:“陟,登也。从阜从步。”后引申为提拔、奖励,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降,本义为从高处向低处走。甲骨文字形由“阜”和两个脚趾向下的脚印组合而成,会意出下降的意思。《说文解字·阜部》:“降,下也。从阜夅声。”
陨,本义是坠落。《说文解字·阜部》:“陨,从高下也。从阜员声。《易》曰:‘有陨自天。’”
楷书
隶书
甲骨文
古文
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