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宜书
字圣许慎是华夏大地上的一座丰碑,所著《说文解字》,震古烁今。8月21日,小记者访文化界人士活动在漯河日报社小记者会客厅举行。上午10点,市实验小学小记者杨潇钰早早来到小记者会客厅。今天,她将作为漯河日报社优秀小记者代表采访我市从事许慎文化研究推广多年的李华强老师。李老师中等身材,带着几分书卷气。看着充满求知欲的小记者,李华强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我叫李华强,已过不惑之年。从小热爱传统文化,上大学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来漯河工作以后接触许慎文化,对它自然有一种亲近感。”李华强说,近年来,他之所以坚持学习、钻研、推广许慎文化,一方面是被许慎担当、勤奋、坚韧、求是的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觉得通过许慎文化可以探究中华文化的根脉,它有着穿越时空的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应该得到创造性传承。
“许慎是漯河人的骄傲,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许慎和他的著作《说文解字》吗?”杨潇钰提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问题。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就是今天的召陵区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少博学经籍,喜正文字,师事贾逵,为东汉大儒马融所推崇,时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评。他倾尽毕生心血编纂《说文解字》,初心是想解决当时‘五经传说’不一的问题。《说文解字》系统解释汉字,成为我国第一部字典,同时也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李华强老师说。
自公元121年《说文解字》问世以来,我国传统的汉字学研究便以《说文解字》为主要对象,称之为“字学之宗”。古代学者把《说文解字》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对《说文解字》研究的学问被称为“说文学”或“许学”。今天,学者们把许慎精神、“说文学”以及其延伸的相关学问归纳概括为“许慎文化”,其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
《说文解字》运用“六书”解释汉字的方法仍是今天我们分析识认汉字的钥匙,它创造的部首编排体例一直是后代字典辞书的一种体例,在规范汉字、传承文化、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引领小记者进一步解读汉字,李华强还以漯河地名中的“漯、颍、郾、陵”等字为例讲解汉字构造规律和系统识认方法。“漯河的‘漯’字是1953年才被字典认可,读音是1957年才确定的。《说文解字》也有记载,但读作tà,是指山东的一条河流。因为沙河、澧河交汇时形状像海螺,所以古代我们这个地方叫‘螺湾’。明朝时,人们根据有‘水’的地形特点,将‘螺’的‘虫字旁’改为了‘三点水’。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运用的也是许慎《说文解字》揭示的形声字构造规律。”李华强说。
李华强告诉小记者:“古代孩子从小就学习《说文解字》,八岁入小学,先以‘六书’。这是我们学习汉字的传统。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处留心,碰到一个字,要去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的构造?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根据《说文解字》教给我们的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去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积累一段时间后,你和字的距离就近了,学习汉字就会变成一种爱好、一种乐趣。学习《说文解字》要有滴水穿石的功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有一股钻劲儿、傻劲儿、韧劲儿。只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就会有回报,而且会终身受益。”
李华强正是靠着这种学习方法和精神,在许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近年来,他先后承担省、市研究课题6项,主编《汉字密码》《说文解字进课堂》系列丛书等专著4部,参与编印汉字文化相关读物30余种,在主流媒体发表专业文章20余篇,受邀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推广许慎文化。
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离不开许慎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李华强向小记者介绍了《说文解字》在漯河的普及和推广。提高群众理解、掌握、运用汉字的能力,是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的奠基工程。如何把《说文解字》讲解得通俗易懂,如何把《说文解字》的基本道理和文化内涵有效融入语文教学,帮助青少年热爱许慎文化,学习《说文解字》,李华强在积极探索。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和他的团队编写了《说文解字进课堂》系列丛书。该丛书荣获我市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翻开《说文解字进课堂》系列丛书,一个个汉字被演绎为画面、故事,学起来轻松活泼。作为这套丛书主编之一,李华强向小记者解释,这套书依据“六书”理论,对小学统编教材中的汉字逐一进行源流和形体结构说解,强化《说文解字》部首的统领作用,适当融入许慎文化知识,深化汉字形义认知、培养识字解字能力、提升文化底蕴,构建立体化识字模式,增强汉字自信和母语自豪感。
“你们学校是‘说文解字进课堂’试点学校之一,应该组织学习过《说文解字》。”李华强亲切地对小记者说。近年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许慎、了解《说文解字》,李华强策划、组织、参与了许慎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经常牺牲节假日深入学校、机关、社区、乡村义务宣讲许慎文化,举办各类讲座100多场,参与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外国留学生漯河行等活动50多场,他还利用网络直播、创编动画片、开辟专栏等形式加大传播力度,受众160余万人次,提高了许慎文化普及率,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妇女网、河南政府网等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李华强说:“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是时代赋予漯河的担当和使命,作为字圣故里后人,学习传承许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更加关心许慎文化发展,坚持研究与普及并重,加强对《说文解字》的现代阐释、教育培训和推广应用,做许慎想做但没有做完的事情,让这部珍贵典籍焕发时代光芒,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助力添彩。”
访谈结束,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将把引领小记者了解《说文解字》,传承许慎文化作为重点工作,利用小记者活动及漯河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广、宣传许慎文化,让《说文解字》这部千古不朽的典籍走进大众,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开展的小记者专访传统文化界人士活动,已经进行了四期。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小记者了解家乡风土人情、文化典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为我市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生机。目前,活动正在征集具有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线索,以小记者访谈的方式,让看似曲高和寡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飞入寻常百姓家。
漯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更因拥有众多珍贵的汉字文化资源,成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中华汉字文化名城。为引领漯河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我市做出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许慎文化是我市建设汉字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根基。许慎是谁?《说文解字》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推动许慎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的普及推广,营造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的浓厚氛围,我们邀请省文字学会会员、许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华强做客漯河日报社小记者会客厅,和优秀小记者代表一起走近《说文解字》,感受汉字魅力。
优秀小记者代表采访李华强。本报记者 张腾飞 摄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组织的“走近《说文解字》,传承许慎文化”活动。见习记者 李宜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