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9月11日 星期

樊培源:一朝着戎装 一生军旅情


■文/本报记者 尹晓玉

图/本报记者 杨 光

今年89岁的樊培源是郾城区人,中共党员。他1949年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平息西藏叛乱,曾四次立功受奖,三次荣获军功勋章。身披戎装时,他保家卫国;从部队转业后,他扎根地方,为家乡建设默默地奉献着光和热。

艰难困苦中 努力向上

1931年12月28日,樊培源出生在郾城。他有三个哥哥,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病故了。樊培源自幼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困苦生活,但他却一直没放弃读书。小学毕业后,他考入了当时刚刚成立的郾城县立中学。求学期间,学校没有食堂,他只能每周回家背上一些烙馍,一日三餐吃开水泡馍。夏季,烙馍放两三天就发霉了,他就用湿毛巾擦一下继续吃。

艰苦的生活让樊培源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也造就了他坚毅的品格。1949年初,在见到纪律严明、爱民如子的人民解放军后,樊培源决心参军。同年4月,他报考了第四野战军青年干部学校,因表现突出被录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身披戎装时 保家卫国

8月31日,记者走进郾城区沙田知音小区樊培源的家中,立功证书、纪念章、戎装照以及闪亮的“光荣之家”牌子……室内随处可见他从战斗岁月一路走来留下的印记。当时,他正认真地趴在桌边修一枚军功章。“螺丝丢了一颗,我正在看能不能找一颗匹配的。”看到记者后,樊培源笑着说。

回忆起军旅生涯,他的言语中满是自豪。在第四野战军青年干部学校学习了几个月后,学校跟随大军渡江南下,解放湖南,落脚在湖南省湘潭县,樊培源开始进入部队医院从事文书工作。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樊培源跟随所在医院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当时的朝鲜零下40多度,我的手、脚、脸全都冻伤了。不少战士的脚冻伤坏死,不得不通过手术截掉双腿。”樊培源说。当时吃的只有炒面,又没法刷牙,他长了很多颗龋齿,不得不拔光了满口大牙。

“有一次,我在运转伤员途中被敌机发现,敌人扔下的一梭子航炮子弹从我两腿中间穿过,差一寸就打到了我的腿。还有一次,我乘坐的运输车遭到敌机轰炸,弹片从我头上的棉帽穿过,差点儿要命。”樊培源告诉记者,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他能活下来非常幸运。停战后,樊培源跟随志愿军部队继续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7年,在朝鲜待了近七年后,樊培源回到了祖国,到桂林步兵学校政治部任政治教官。1959年,樊培源在西藏战斗一年多,完成了昌都地区的平叛工作。

告别军旅后 本色不改

1969年,樊培源转业后回到家乡郾城,从事教育工作。离休后,他仍在发光发热,把关心下一代,对在校学生、部队官兵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当作事业去做,每年都受邀对部队官兵、机关干部以及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累计作报告40多场,听众达两万多人次。如今,年事已高的他闲时养鱼、种花、看书报杂志、写散文、打门球,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我的一生,尽管经历了不少艰难曲折,但和那些在战争年代为革命牺牲的老前辈、老战友相比,我是幸运的。在党的长期培养下,为党的事业做了一点贡献,却获得了不少荣誉。晚年,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得到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倍感欣慰。”樊培源说,虽然他已年近九旬,但只要力所能及,他奉献社会的脚步将永不停歇。

樊培源在写自己的回忆录。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