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9月18日 星期

“打击式教育” 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你这么粗心,怪不得成绩总是不如小明。”

“别总吃肉,看看你都胖成什么样子了?”

“一天天就知道玩游戏,就这样还想着能考好?做梦吧你!”看见孩子不开心或是不服气,还要再补上一句:“我哪里说错了?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贬低、否定孩子,让他觉得自己不好,不值得被信任,不应该被善待,认为这不是“打击式教育”。实际上,打击就是打击。打击带给孩子的从来都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父母打击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东西、不配被爱,也不配快乐。最终孩子会变得自卑、怯懦、郁郁寡欢。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被寄予期待后,他便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更容易达到对方的期待。很多时候,父母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很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有一则公益广告:面对孩子的不足,父母可以指责孩子:“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用啊。”但也可以选择发掘孩子的优点:“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当孩子考试失误了,父母可以埋怨孩子:“这题你不是练过好几遍吗?真是笨呀。”但也可以再多一点耐心:“你不笨,只是这题需要多练几遍。”同样的字,只要简单变换一下顺序,就能从诛心变得温暖。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担心等自己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总是害怕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刁难。可面对困境的秘诀,从来都不是自卑和逃避,而是乐观、勤奋、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永远不会凭空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从我们身上一点点复制。所以,我们真正应该留给孩子的不是打击、否定,而是无条件地支持与信任。我们要学会相信,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有的种子,很快就能开花结果;有的种子,却需要漫长的等待和细心的浇灌,才能长出幼苗;还有的种子,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开花,但它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到孩子内心的光,并指引他们一步步走向未来的远方。据大孩子家庭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