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辉
通讯员 孙明明 马腾飞
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生态水城、中国食品名城、中华汉字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四城同建”),是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绘就了漯河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
为推动市委擘画的壮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在沙澧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今年4月份,七届市委第十一轮巡察工作启动,开展“四城同建”专项巡察。50天时间巡察50多个责任单位党组织、340个重点项目,形成近2.2万字的巡察报告和8个数据分析附表,梳理3大类53项问题,反馈移交、重点督办项目62个,全程跟踪督导,倒逼整改落实,推动改革发展,市委巡察机构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政治巡察”答卷。
选准突破口
下好“先手棋”
“四城同建”于2019年年初正式拉开大幕,经过一年多的有力推进,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特别是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各项工作亟需再上新台阶。
市委审时度势,敏锐把握大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及时启动“四城同建”专项巡察,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彰显市委强化管党治党的强烈政治担当和对推进“四城同建”工作的坚定决心,为践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这次不同于以往的专项巡察,必须以市委关于‘四城同建’的要求为标尺,以项目建设推进实效为刻度,突出政治引领,聚焦问题导向,强化成果运用。”市委巡察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区别于常规巡察全覆盖、长时间、大部队的特点,专项巡察要具有专门化、专业化、精准化的优势,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及时查”“当下改”。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