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0年11月4日 星期

脱贫攻坚的舞阳实践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智 通讯员 李凯军 张利民 蔡京易 版式/李森

誓师大会

贫困是长期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战胜贫困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脱贫致富奔小康是60万舞阳父老乡亲的共同心声。舞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中原“帝乡侯国”之称,辖4乡10镇398个行政村,面积为777平方公里,有54万农业人口。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因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全县因灾致贫12.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0%。2002年、2012年,舞阳县先后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特别是2017年以来,舞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以精准识别为前提、产业发展为基础、增加收入为核心、加强党建为引领、改进作风为保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综合实行产业、就业、金融、光伏等增收帮扶措施,下足“绣花”功夫,做实精准文章。2017年年底,全县4576户12459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45个贫困村成功退出贫困序列,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舞阳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脱贫摘帽的省定贫困县,为省定贫困县脱贫摘帽趟出了舞阳路子。

承接脱贫摘帽良好态势,坚持减贫、防贫两手抓,创新推行预警监测、防控返贫和长效帮扶三项机制,大力培育六大特色扶贫产业,着力打造十二大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创新实施六种带贫模式,着力消化贫困存量、控制贫困增量、提升脱贫质量。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234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33元,年均增幅36%,“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全县4.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功脱贫,11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创造了舞阳经验。

坚定信心 健全机制

走进舞阳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展示馆,记者的耳边不禁回响起脱贫攻坚千人誓师大会上千名党员干部立下的铮铮誓言:“脱贫攻坚,全民动员;不忘初心,勇往直前;让人民满意,向贫困宣战;不破楼兰誓不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10月16日,舞阳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在市区会展中心顺利召开,县、乡、村扶贫干部汇聚一堂,在庄重严肃的氛围中,发出了豪迈的誓言。会后,全县40多名县级领导和100多名县直单位一把手迅速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带头落实包乡联村、驻点帮扶制度,示范带动全县394名驻村第一书记、3200多名帮扶责任人扎根基层、奋战一线,不遗余力扶贫困、兴产业、促发展、惠民生,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宣战,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舞阳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重要标准,着力在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组建15个由县级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组,集中力量攻坚。县委书记定期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工作会,研究重大决策、部署工作;县长充分发挥召集人作用,及时召开脱贫攻坚重点调度会,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督促落实工作。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出台十三五脱贫规划、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等文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1+N”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脱贫责任体系,抽调5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县脱贫攻坚办中,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督促指导乡镇、部门和行政村同步成立脱贫攻坚办公室,压实各级责任,构建了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健全督导奖惩机制。制定责任清单、考评办法、问责办法等,组建14个专项督查巡查组以及责任追究组,驻乡常态化督查巡查、监督问责。坚持正向激励与问责监督并重,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今年以来,先后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优秀干部41名,有效激发了各级扶贫干部投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作风保障机制。紧扣“四个好”要求,大力实施抓党建促脱贫“双强双富”工程,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探索推行脱贫攻坚示范村、扶贫标兵等评选活动,引领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扶贫建功。实行周四“扶贫日”“无会日”制度,县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带头入村一天、住村一晚,常态化驻村调研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五天四夜”扎根基层、吃住在村,面对面开展群众工作,真正用扶贫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健全防范返贫机制。脱贫摘帽后,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防范返贫上来,不断健全困难群体预警监测、防控返贫和长效帮扶三项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监测体系,合理划定预警监测线、防贫保障线和部门监控线,精准实施“返贫预警、未贫先防”动态化监测管理,全面防控返贫和新发生贫困。探索设立“防贫保险、产业发展、社会救助”三项基金,为提高扶贫政策落实效果、加快扶贫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筑牢防贫工作基础。大力实施扶贫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提升、就业扶贫提质、金融帮扶助推、以党建促脱贫五项行动,积极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产业链条,有效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实现了增收帮扶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性转变。舞阳县防控返贫三项机制做法作为全省县域治理“三起来”典型案例,先后被《中国扶贫》《河南日报》《三农》等宣传报道。

精准识别 志智双扶

“精准、精准、再精准”“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的号角声催人奋进。舞阳县坚持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在2016年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多次开展精准识别活动月和精准识别问题整改“回头看”,组建近3000人的精准识别核查队伍,对标“六个一” “三个零” “三个度”要求,坚持“四个必到”原则,按照“六步工作法”,对全县398个行政村进行全覆盖、地毯式入户大排查、大走访,扎实开展问题整改,推动档卡规范化建设,确保“五个必须”和贫困人口识别、退出等程序合规、内容真实。同时,建立健全动态监测调整机制,围绕精准识别、增收帮扶、政策到户,持续开展“薄弱村”整改、乡镇间交叉核查、第三方评估,全面排查化解漏评、错评、错退隐患,及时开展动态调整,为实施精准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以来,全县新识别贫困户1974户4206人,清退1905户6440人。

坚持志、智双扶,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强化思想引领,扎实开展党政干部讲政策、技术人员讲技术、致富带头人讲致富故事等活动,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强化技能培训,聘请农、林、牧、渔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着力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产业能力水平,引导贫困户用奋斗改变命运。强化精神扶贫,组织举办“脱贫攻坚奔小康”农民画大赛,积极创作脱贫攻坚文艺节目,开展送电影、送戏下乡和广场舞比赛等活动。近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巡回演出上千场次,把脱贫攻坚好政策、好典型、好故事传播到千家万户,进一步提振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精气神儿。建成“爱心超市”191家,科学制订“爱心超市”建设奖补办法,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劳动获得爱心积分、换取生活物品,树立了奋斗光荣的导向,营造了互帮互助的氛围。

产业扶贫 稳定增收

一条条水泥路平坦宽阔,一座座香菇大棚鳞次栉比,一个个菌袋整齐摆放……走进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真是进入了香菇之乡。“这小香菇可是俺村脱贫致富的‘看家宝’!”村党支部书记温玉山说这话时,脸上写满自豪。

一排排葡萄棚整齐划一,一棵棵葡萄树长势茁壮,一串串的葡萄悬垂枝头,或青白如绿玉,或绛紫如玛瑙,甚是诱人。迈入保和乡瑞兴葡萄产业园,让人不禁感叹现代种植业的繁荣。“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保和乡葡萄产业定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乡亲父老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该产业园负责人郭昭言语中充满着自信。

贫困,“贫”在产业,“困”在增收。舞阳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抓手。传统产业固根基。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科学编制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烟叶、蔬菜、林果、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全县创建香菇、花生、园林种植和畜禽养殖等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2个,建成特色种养基地25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直接带动2.6万名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和流转土地实现增收。优势产业强“筋骨”。准确把握香菇产业大县基础优势,依托华宝、桂馥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发展香菇产业,种植规模突破5000万袋,产值达到4亿元,带动11个乡镇440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香菇产业已成为舞阳县产业扶贫的金字招牌。大力发展花生种植产业,与山东鲁花集团合作,在4个乡镇建立油料生产基地,全县花生种植规模已达8.22万亩,带动800多户贫困户种植花生脱贫致富。新兴产业增动能。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工程,规划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07个,惠及贫困户3525户,户均年收益3000元以上,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贫困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扎实开展电商扶贫,先后与阿里巴巴、河南众云创、珠海旗云科技等合作,开展电商人才培训30期,培训3800多人次;建立村级电商扶贫站点117个,带动全县4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260户贫困家庭通过电商创业致富。金融撬动注活水。依托扶贫产业发展,积极引入金融活水,健全金融服务、信用评定、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与双汇、金山、贾湖酒业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推行“五位一体”基地联贫、“四方联动”企业扶贫、“三保合一”保险助贫、普惠制小额信贷等金融扶贫模式,发放扶贫贷款4.09亿元,扶持4278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园区共建扩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战场,按照“政府统筹协调、土地统一流转、资金集中使用、村企联合共建”的思路,整合项目资金6460.5万元,新(扩)建文峰乡大汉李百菌园、保和乡葡萄种植、马村乡万亩蔬菜等12个涵盖食用菌、优质蔬菜、生态养殖等的特色产业园区,通过“龙头企业做两端,贫困群众在中间”的运营模式,实现了龙头企业资本技术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有效规避了各类风险,助推了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了群众持续增收。

就业创业 激发活力

积极实施转移输出、县内务工、基地就业、兜底安置四大就业扶贫模式,带动2.3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转移输出一批。用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载体,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出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奖补办法,对在外务工贫困劳动力给予交通补助,促成1.29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异地转移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县内务工一批。结合县内企业用工需求,筛选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岗下乡、专场招聘活动。三年来,先后举办专场招聘会30多次,4300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县内企业务工。基地就业一批。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返乡创业人员在贫困村建设“卫星工厂”“扶贫车间”“就业基地”,实现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挣钱持家“两不误”。全县新建和改造精准扶贫就业创业基地16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000多人,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兜底安置一批。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就业能力低的贫困劳动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发扶贫公益岗位,组建村级治安、保洁、护绿和政策宣传四支队伍,安置就业贫困劳动力5012名,年人均增收6000元。

落实政策 兜牢民生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类扶贫政策全覆盖。教育扶贫全覆盖。全面落实教育“免补奖贷”资助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2033人次,全县义务教育净入学率、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超过省定标准,成功创建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医疗救助全覆盖。出台精准扶贫慈善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医疗保险、临时救助、费用减免、保费资助等“五重保障六项优惠三项服务”帮扶措施,对贫困群众实施医疗费用再报销,综合实施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放暖心小药箱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危房改造全覆盖。大力实施危房清零行动,累计投入资金1.44亿元,对全县农村危房进行全面排查改造,先后改造四类户和非四类户危房1.2万户,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目标。社会保障全覆盖,社保兜底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精准扶贫政策兜底统筹力度,推行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对农村“五保”、低保、残疾人、孤儿等特困人口实施动态管理,兜牢扶贫工作最后防线。特别是今年以来,聚焦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这一特殊群体,在全市率先实施“三社联保六个一批”兜底保障模式;在攻克最后“贫困堡垒”上先行先试,根据特困供养人员的身体状况、住房条件、子女收入等不同情况,通过接父母回家居家赡养一批、动员近亲属或社会爱心人士亲情代养一批、改建村级幸福大院村内托养一批、依托乡镇敬老院乡镇供养一批、打造医养结合体收治医养一批、建立县级托养中心集中托养一批,有效解决了特困人员无人照管的难题,真正做到了以地方财政小投资解决特困群众生活保障大难题。

“(我的)眼看不见,饭都吃不嘴里。幸亏俺侄媳妇儿(郭爱文)把俺接回她家了,不然俺这老头子可咋办哩?”保和乡洼徐村81岁的徐根雨谈到赡养自己的侄媳妇儿时,感激得无语凝噎。

接续奋斗 推动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重大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舞阳县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递进衔接,以前瞻的战略思维和工作举措,为推进城乡和谐、加快乡村振兴打基础、备后劲、增活力。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抢抓“百县通村入组工程”机遇,从群众最急迫的道路交通问题入手,以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道路完善提升工程,全县所有贫困村道路不仅实现村村通,还实现巷巷通,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127公里,农村路网覆盖率达1.5公里/每平方公里。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高标准配备体育健身器材,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乡村医生持证上岗,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114个贫困村的文化服务设施、卫生室、饮水安全、广播电视、电力、网络等全面达标。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投入1920万元推进以“六改一增”为主要内容的温馨家园行动,全面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探索实施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市场化运作,对乡村环境进行全天候保洁,农村环境明显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成功创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国生态魅力县的基础上,再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县殊荣。

如今舞阳广袤的乡村田野,一个个村庄美丽如画,一座座新房星罗棋布,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富民产业落地生根……眼之所望,一幅幅秋日丰收图映入眼帘,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洋溢着幸福和喜悦。

舞阳,河南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省级贫困县。她的脱贫之路再次证明,只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脱贫攻坚的大业就一定能完成,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县委常委会

政府常务会

助力脱贫新模式

整改大会

省扶贫协会捐赠

送文化下乡

驻村书记与菇农

刘庄村脱毒红薯

驻村书记顶雪入村

新老驻村第一书记

帮群众晾晒小麦

第一书记走访贫困户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