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玲玲
“虽然那段日子过得很难,但如果不去的话,我会有遗憾。”11月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抗疫期间的点滴,市中心医院肝病科护士长杨萍说。
面对形势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1月26日,杨萍将两个年幼的孩子送回老家,并主动请缨,随时准备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我爱人是一名军人,他特别支持我。”杨萍说。
1月27日上午10点,杨萍接到紧急通知,市中心医院成立隔离病区(设置于市传染病医院),杨萍为隔离病区护士长。简单收拾行李,学习穿、脱隔离服后,杨萍就和同事一起赶往隔离病区。“晚上9点,我们开始接收患者,为了摸清病房情况,我要求值第一天班,一晚上共接收了5名患者。”杨萍说,由于天气太冷,把病人安置好后,她和同事披着被子、透过因出汗起雾的护目镜,艰难地记录病房内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病房布局、操作流程等。“进入病区,三天两夜,我总共睡了三四个小时,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大脑也在思考着病区的事情,有时忙碌一天也顾不上吃一顿饭。”杨萍回忆,一个星期下来,她瘦了十多斤,脸部、眼部都出现了浮肿。高强度的工作令她的右耳出现突发性耳聋。
垃圾如何处理、患者出院从病房带出去的物品如何消毒……杨萍和同事一点点摸索;体温、饮食、情绪,对于每位患者的情况,杨萍都了如指掌;同时,杨萍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在做好救治工作的同时,杨萍时刻关注着患者的情绪变化,充当起心理疏导员,还兼任垃圾收集员、送餐员和陪护员。
为了节省防护服,杨萍不敢喝水,在穿防护服前穿上了尿不湿。针对护目镜起雾这一情况,杨萍凭着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进入病区前,先在护目镜上涂上一层洗手液,这样就可以解决护目镜起雾的问题。”杨萍说。
在隔离病区,“姐”成为患者对杨萍最多的称呼。“一些比我大的患者也喊我姐,说喊姐心里踏实。”杨萍笑着说,她和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今,大家就像朋友一样。采访中,杨萍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原来,在隔离病区工作时,杨萍发现防护服的缺点,并进行改造,申请了专利。
“回首抗疫的那段日子,我自始至终没有怕过,有幸参与了危重患者的救治并且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杨萍说,“作为一名党员、护士、军嫂,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我责无旁贷,必须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