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齐 放
继10月30日华电漯河源汇区热网项目第一次回拖热力管道(供水)完成穿越澧河作业后,11月8日12时55分,第二次回拖热力管道(回水)成功穿越澧河,人民西路比预定时间提前12个小时解封并恢复通行。
这是漯河历史上首次大管径、双管道穿越河流项目。该节点工程的完成,标志着华电漯河源汇区热网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按照既定目标,实现华电热网工程全线贯通并向沿线覆盖区域内居民供暖,指日可待。
城市集中供热工程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我市治理大气污染的重大环保工程,更是广大市民期盼已久的幸福工程。为深入了解本次大穿越工程的幕后情况,记者深入市住建局、华电漯河热力公司及相关部门,对有关亲历者进行深入采访。
多方努力
施工许可获批
11月10日,市住建局科技科科长王勇告诉记者,这次穿越工程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沙澧河风景区,同时也是漯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施工前须通过省水利厅、省沙颍河流域管理局、市沙澧河管委会、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防洪评估方案、施工组织方案、桥梁安全性评估方案等的专项审查,同时须委托第三方公司对穿越位置附近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施工前还须进行放线定位、树木移植等进场手续办理。
为此,市住建局联合华电漯河热力公司、施工总承包单位成立了前期手续工作专班,分项专人紧盯各项手续办理情况,随时报告协调推进过程中的困难,最终在多方努力协调下,终获施工许可批复。
反复查勘
确定最佳方案
为什么非要进行河底穿越施工呢?
“管道在平地上走很简单,直接埋到地下就行了,但遇到河流、公路、铁路时,就要采取特殊的方法通过。”华电漯河热力公司总经理郑希峰向记者介绍说,“过河、过路的方法不外乎架桥跨过去,这种方法称为‘跨越’;或者从河或路的底下穿过去,这种方法称为‘穿越’。跨越很明显,就是把管道架在桥上,由于嵩山路澧河桥设计建设之初未考虑后续增架管道,贸然增加管道会增加桥梁自重,影响桥梁安全;单独架设桁架,既影响城市美观,又影响河道通行。所以,唯一的选择只能在河床、道路下部的稳定地层中穿过去。”
怎样在保证河水正常流动的情况下将管道埋设到河底呢?华电漯河热力公司总经理郑希峰告诉记者,穿越河流是管道施工中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工程,当河底下存在坚硬的岩石的时候,定向钻则不灵。定向钻一般适合在细颗粒的土、砂和软的岩石组成的河床中实施穿越。定向钻是一种管道穿越河流的专用设备,它就像一台放倒了的钻机,不是垂直向地下钻,而是斜向钻入河床下部,在河底平着走一段,到对岸再翘起来,斜着钻到地面上来,形成一个曲线的孔,通过钻机拉动并转动钻杆上的切土刀,把这个孔一圈一圈地扩大,并始终用泥浆充满这个孔。在钻机的河对面地面上焊接一条长管段,当河底下孔扩得足够大了,钻杆连接上这个管段,把管道拖入孔内。定向钻穿越时,对河道没有任何影响,省时省力又环保,几百米至上千米的管道就这样直接敷设到了河底。
多措并举
确保施工质量
管道深埋河底,一旦管道泄漏,如何进行检修呢?
华电漯河热力公司总经理郑希峰解释,这也是定向钻穿越施工的致命缺点,为确保这一深埋河底的热力管道30年至50年质量可靠无泄漏,华电热力公司督促施工单位,对实施本次穿越工程的焊工进行了考试测评,确定了焊接水平高、心理素质过硬的焊接队伍,焊接完成后采取探伤、水压试验等多种举措,确保施工质量可控在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实行清单管理,严控管道焊接质量。
这次穿越的供回水管道直径1.4米,共计99节管道、166道焊口、每节12米,经逐根焊接包口组成两个长度分别为588米、600米的巨型供回水管道。第一次拖管在27部起重机同时起吊和澧河南岸的入钻点位置的拖管机械牵引下,从澧河底部缓缓回拖;第二次拖管受人民路南侧高压线等场地限制,人民路北侧采用12部起重机同时起吊,人民路南侧采用托辊和稻草滚的形式回拖入河。
“由于管道深埋河底30年至50年,对管道焊接质量和焊工焊接水平要求很高,受时间限制,焊接必须一次成型,焊接检测合格率必须达到98%以上,因为管道壁太厚,焊接操作也非常困难。第一次焊接,氩弧焊打底,第二次电焊盖面,第三次……每一个管道都需要进行五次焊接才能完成。”说起施工中的每一道程序,中建七局漯河热网项目负责人韩源禄都滔滔不绝,“焊接过程中,有一半的时间需要躺在管道底下进行;焊接完成自然冷却后进行探伤,然后进行水压试验、包口、封路、拖管,与南北侧主管道对接贯通……”
施工中,华电漯河热力公司现场严格执行环保管控措施,施工围挡按照创文标准布置验收,“六个百分之百”施工要求落实到位,保证湿法土方作业环境,使用合规渣土清运车辆,所有施工人员24小时连续施工,管理人员轮流现场监督指挥协调。为进一步减少对道路通行的影响,他们第一时间摆放绕行道路指示牌,安排专人全天候在路口做好交通疏导指引,全力保障安全、环保、效率同步推进,建设让市民舒心、安心的“暖心工程”。
科学组织
确保一次成功
采访中,市住建局科技科科长王勇告诉记者,虽然前期对地质、施工场地进行了详细的踏勘研究,制定了多项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但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难点和不确定因素。
这些难点和不确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河床底部情况不明,虽然在河床底部11米至15米左右穿越,且施工前进行了详细的岩土地质勘查和受力计算,但是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坚硬岩石或其他障碍物等不确定因素;二是588米大管道周围高压线、树木密布,还有一些影响拖管的路灯杆、信号灯杆、配电柜等,施工作业环境复杂、场地有限;三是嵩山路和人民路是交通大动脉,行人车辆较多,一旦封路断行后未按照约定时间完工,会对市民造成不便;四是管道长度长,焊口数量多,质量把控严格,如何精准把控好第一次和第二次穿越时间衔接,困难重重;五是管道最后一道焊口对接,由于封路断行前,需在人民路两侧将整体管道分成两段分别焊接水压试验,待人民路封路断行后,利用起重机起吊将两段管道对接成一体,前后管道长度长、整体重量大,产生的不平衡力较大,如何保证对口精准、焊接质量可控,对起重机整体协调统一及焊接水平提出了较高的挑战。
为保障该穿越工程安全顺利进行,尽早还市民一个顺畅的通行环境,针对上述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困难,市政府组织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交警支队、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沙澧河建管委、华电漯河热力公司召开专题会议,详细讨论了施工组织方案,并进行了细致的分工,确保施工前的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为保障施工全程可控,市住建局组织华电漯河热力公司成立了华电漯河源汇区热网项目穿越澧河工程指挥部,并多次召开施工组织会议,现场24小时紧盯施工过程,靠前指挥,督导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论证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纠偏,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拖管工作一次成功。
10月30日23时20分,第一次断行封堵路段人民西路与嵩山路交叉口比预定时间提前40分钟恢复正常通行;
10月31日01时57分,回水管道最后一节顺利拖入澧河;
11月8日12时00分,第二次断行封堵路段人民西路与嵩山路交叉口比预定时间提前12小时恢复正常通行;
11月8日12时55分,供水管道最后一节顺利拖入澧河。
至此,河南华电漯河源汇区热网项目供回水热力管道成功穿越澧河。该供热管网与华电漯河发电有限公司2×33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衔接,可为源汇区约925.5万平方米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十万余户热用户提供热源保障。该工程供、回水热力管道成功穿越澧河,是我市供热建设发展的一次飞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市住建局科技科科长王勇表示,澧河南北的供暖“连心桥”已成功搭建,市住建局将进一步督促华电热力公司加班加点,尽早让暖流温暖全城。
华电漯河热力公司总经理郑希峰也表示,2020年采暖季马上就要到来,部分路段、路口顶管、穿越漯阜铁路和澧河的扫尾工程正在紧张有序施工,时间紧、任务重,公司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抢抓工期、火力全开,全天24小时倒班制,不间断施工,加快工程推进,以实际行动做好民生工程,让市民在供暖季感受到“华电温度”。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现场督导华电漯河源汇区热网项目穿越澧河施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