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甫
“瓦店以前就是烧泥盆瓦罐的,穷。”在临颍县瓦店镇,提起烧瓦罐这个祖辈数代人曾引以为豪的营生,不少村民都有一种怕被揭短的自嘲。
如今,走在瓦店镇这片活力四射的热土上,人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被划为人居环境示范村的大李村的民宿经济悄然兴起,多肉花卉温棚种植形成了标准化花棚建设租赁产业,72家中小企业吸纳200多名困难群众就近就业……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篇”,瓦店镇扎实有效的举措见到了成效,真正迈入了发展有产业、农民更富裕、乡村更宜居的良性循环。
“多条腿”走路
产业支撑更稳
“以前村里啥集体经济也没有。”提起大李村发生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李海钦十分感慨。这两年,大李村不仅先后投入几百万元用于改变村容村貌,还吸引了在外经营婚纱摄影的村民李跃军回村办起民宿旅游。同时,村里准备对70多处长年没人居住的老屋升级改建,全面打造成民宿,这些民宿每年将给大李村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大李村的民宿经济只是瓦店镇精心培育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瓦店镇把村集体经济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土地流转中介服务、荒坑荒片治理、干燥窑扶贫项目、花卉基地扶贫项目、叶庄村门面房项目、集体资产租赁等“多条腿”支撑,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注重把增收与“阳光漯河”建设和财务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全镇23个行政村上交集体收入资金43万元纳入村财镇管,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
贫困地区要想真正脱贫,就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想办法“让劣势变优势,将优势做成强势”。瓦店镇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帮扶模式,全面增强造血功能,依托多肉花卉温棚种植,争取到标准化花棚建设租赁项目。通过申请扶贫项目资金192万元,建成10个现代化、标准化的花棚。截至目前,10个花棚已全部租赁给农户,收取的20万元租金已分配到23个行政村作为扶贫专用资金。后徐村流转土地500亩建成芦笋种植基地,带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全方位保障
小康路上一人不落
近年来,瓦店镇党委、政府积极以就业为主导,坚持“不折不扣、不突不破、不拖不欠、不虚不假”的基本原则,全面落实各类保障救助性政策。
实施就业援助,引导就近务工。瓦店镇依托县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以及本土木业园区等72家中小企业,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与县人社部门结合,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83个。与县扶贫办结合,为贫困户申请特设扶贫岗位70个。(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