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

枯苇萧萧


■路来森

进入冬天,风景区的芦苇蔫了、枯了。没有人去收割,一任其存在着,直到这个冬天结束,来年春天,再生发出新的芦苇,将其覆盖。

不过,萧萧索索,苍苍凉凉,枯的芦苇,倒也别成一道风景。

芦苇一枯,呈现出的就是全然一白,白的苇秆,白的苇茎,白的苇叶,白的芦花。虽然枯了,却是仍然骨硬、筋韧,根根都挺立着,挺立在水之泱,挺立在水之湄。凡植物,只要“挺立”就好看,就有姿态;挺立的枯苇,犹然给人一种亭亭玉立的感觉。

是枯瘦的美人,是素洁的美人。

每天早晨,我去河边散步,都会在河岸边站立一会儿。不为别的,只为看那无处不在的枯苇。大片的,丛丛的,或者只有几株的,情状都好看。

大片的,微风一起,便唰唰生响,那份声响,听来感觉硬硬的、枯枯的,是一种衰飒的悲音。远望,则芦花似雪,皑皑一白,宛如一片纯净的素心。大片的枯苇,仍然有气势,是一种悲凉的气势,一种倔强的气势。你从它们的枯瘦中,仿佛还能感受到初春的那份生机,盛夏的那种葱郁,它的枯萎的躯体里,仍然保留了一生的记忆和辉煌。

河水,尚未结冰。水至清,清出一份深绿的寒意。一些灰黑色的水鸟,在枯苇丛中觅食,自如地穿行于苇丛间,赋予枯苇一些生机。我猜想,这些水鸟,一定也记忆着枯苇曾经的绿,它们也一定明白,这些枯苇,“枯”了一定还会绿,它们是在觅食中等待,是在觅食中陪伴。这是一些有情义的水鸟。

有时候,一群麻雀会霍然落在大片的枯苇丛中,踞在枯苇的秸秆上,或者叶片上,叽叽喳喳地叫着觅食。于是,喧闹一片,生机哗然,让人感觉,好欢喜,好欢喜。

一丛丛的枯苇,我喜欢它们那种“拥抱”的姿态。

独居一隅,就那么一丛丛,一丛丛,看上去,好孤单,好孤单,所以,它们才懂得“拥抱”。风一起,它们便“拥抱”得更紧了,仿佛明白自己的微弱,于是,就用团结的力量,来对抗寒风的扫荡。它们给人一种家庭的感觉,一丛枯苇,就是一家人,互相照拂着,和和睦睦地在一起过日子。

一些小鱼儿,就喜欢在丛苇边觅食,围成一圈,唼喋有声。聚散无常,游来游去,让人在这苦寒的冬日里禁不住想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那份欢快,想到“莲叶何田田”的那份热闹。

这些绕苇觅食的小鱼儿,是丛丛枯苇的精灵,是枯苇身边的歌者,唱的什么歌?鱼儿知道,枯苇知道。

眺望水之泱,总会看到有那么几株枯苇,在水面摇荡着,孑然而立,挺然而立,而它们的美,也正在这份“孑然”“挺然”上。它们是枯苇中的“逸者”,高傲地存在着,狷介地存在着,孤绝地存在着,它们也许明白,保持此种状态,才更像一棵芦苇,挺然而立,是芦苇的本性,纵是枯了,本性不改。它们,似乎更大程度地彰显了芦苇的骨性、芦苇的韧性,它们,是一株芦苇倔强一生的写照。

站立岸边,观看枯苇,我很静。同样有一些人,也喜欢站立岸边看枯萎,他们也同我一样,很安静,很安静。我觉得,这份安静,大好,是对枯萎的一种肃穆的尊敬。枯了,未必不好,“枯”中,自有生机,这让我想到中国画的一种题材:寒林枯木。画家们之所以热衷此一题材,他们就是从“枯”中,看到了生机;就是想从“枯”中,表现生机。

枯,也是一种生命的姿态。哲学的中国人,总能于现象中发现哲理,从而哲学地看待人生,看待未来。

我站在河岸边,看枯苇,看到了枯苇的现在,更看到了枯苇的未来……

■岁月凝香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