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

一个人 一件事 一辈子


■付秀虹

我是一名从医三十年的医生。这三十年,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我一直选择做一名好医生: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

我生于20世纪60年代,父亲是一名军人,从小对子女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不准穿奇装异服,不准烫发,不准穿高跟鞋,连报高考志愿也不允许我们出河南,毕业工作更不准出漯河。这一系列的“不准”,注定了我与漯河的缘分之深。

上大学时,我就牢牢记住了这一句话:“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意思是没有慈悲为怀、普济众生的佛心,没有才智出众、技艺似神的医术,千万不能当医生误人误世。我对专业学习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三十年来从未间断,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超越。

记得在浙江医科大学妇产医院进修的一年间,仅手术笔记,我就做了13本。有一次,我的笔记放在了办公桌上,被一位主任无意中看到,她很欣慰地对我说:“你这一年,把我们的东西都学走了。”并把我的笔记让同事们传阅。一次一次的进修,完善着自我,影响着大家。

“学而知不足,不足则知学。”学习让我安静和喜悦,让我一步步完善自我。慕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被社会需要、被患者认可的同时,我深切感受到做一名让病人信赖的医生是多么重要,只有信任,她才会以性命相托。同时,也激发了我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我意识到:一个人力量太有限,我应该带动更多的医生,满足更多病人的需要。我的人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打造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满足不了庞大的患者群体的需求,责任和担当让我认识到,付出更多的心血打造团队,比什么都重要。2003年,35岁的我从老师手里接过了妇产科主任的大旗。

半年后,经过深思熟虑,我定出了发展目标:让百姓不出漯河就能享受与国内同步的治疗方案与手术方式;也定出了执行标准:妇产科专业领域国内国际最新规范和指南。

目标明确,标准清晰,思想统一,剩下的就是带着大家一起干。干的过程是艰辛的,打造一个医疗团队可谓“十年磨一剑”,没有捷径可走。不到十年,妇产科的各项技术全面实现了当初的奋斗目标,让百姓不出漯河就能享受与国内同步的治疗方案与手术方式。

业内的好评、领导的认可、患者的口碑,一切似乎都功成名就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人生走到这一步,似乎该优雅谢幕、完美收官。然而,一项更加艰难的挑战正在拉开序幕。

在我们的妇产科专业里,只剩下试管婴儿及生殖遗传这个空白。不孕症出生缺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做试管婴儿的过程,要往返医院几十次,就医困难。2013年,经省卫生厅批复的一个新团队开始筹建——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团队,我又责无旁贷地成了领头羊。

前期的种种方案,考察、评估、审批、实验等,所经历的困难自不必说,2016年3月至9月,我带着科室人员在北京协和医院附近的一个出租房内驻扎下来,学习试管婴儿技术。

在这里,两耳不闻窗外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写病史、抄化验单、贴化验单、跟门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我都认认真真。

2016年8月3日,生殖医学遗传中心接受了国家卫计委七位评审专家的试运行评审。一位专家说,我们走过这么多家生殖中心,你们的生殖实验室不是全国最大的,却是最精致的。这句话给了我启发,我又给生殖遗传团队定下品牌建设目标:不求全国最大,追求全国最精致。同时,提出了“精英团队-精品流程-精致服务-利民便民”的学科发展理念。

2017年9月22日,中心试运行一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卫计委正式运行的评审。2017年11月25日17时46分,试管婴儿一号宝宝诞生,填补了豫中南地区的空白,那些不孕不育患者不用再东奔西走,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精心设计的方案。

医学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有很多疾病还不能治愈,还有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享受不到优质的医疗资源。三个团队已经建成,我是否能用这三个团队的力量,帮扶更多医生救治更多的百姓呢?这又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回报社会。

这些年,我们组建了六个豫中南学术群将近3000人,团队每天都把重大手术和关键步骤录制成视频,放到群里,毫无保留地共享。

三十年来,无论走得再远,我始终没有忘记当初为什么启程,坚守着纯净的内心;无论走得再累,始终保持着对专业丝毫不减的激情;无论走得再高,始终不忘对医学的敬畏;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始终坚守着“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的信念。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