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姚晓晓
沐浴着冬日暖阳,记者走进郾城区新店镇薛庄村。沿着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迎面而来的是整洁的农家小院、绕村流淌的寨河水、古老沧桑的红砖桥形成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以及三五成群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村民。
在这个充满浓郁乡情的地方,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近日,记者采访了几名薛庄村村民,她们的故事正是美丽薛庄建设的缩影。
环境整治 美丽宜居
1995年,张爱红嫁入薛庄村。那时,她们家里条件还可以,有几间砖瓦房。但西边是一个荒坑,到处是垃圾,一家人生活备受困扰。2003年,张爱红家盖了新房,但荒坑里垃圾越来越多,夏天臭气熏天。当时家里用的是井水,她非常担心地下水会被垃圾污染。所以,她很嫌弃自己家的位置,挣钱买房搬城里住是她的梦想。
“原来一下雨到处都是泥,要想出门办事得准备两双鞋。”张爱红说,那时候,她都不好意思让亲戚朋友到家里串门。她做梦也想不到,村里近年来大变样,她家附近的荒坑变成了广场游园。
“现在,村里通了自来水,出门就是广场、凉亭、桌椅、小花池。俺家一下子成了村里的黄金地段,天天人来人往的。”张爱红说,她家的地段从人人都嫌弃变成了家家都羡慕,心情不好时去广场花园遛一圈,坏情绪烟消云散。
张爱红一家的变化,是薛庄村整体环境变化的缩影。薛庄村位于郾城区新店镇政府西约五公里处,原名薛敦寨,建寨于1867年。环村有一条约两公里的老寨河,常年有约一米深的积水。2014年,薛庄村被认定为省扶贫开发重点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理沟坑垃圾,开挖整治寨河,抽除河中污水;建游园、治坑塘、挖池塘,改造户厕、安装健身器材;打造“花海薛庄”,栽植各类绿化树3000多株,主要街道两侧建花池70个,铺设花砖2000多平方米;老房子改建成村史馆、乡愁记忆馆和脱贫攻坚纪念馆。
如今,整洁的乡村道路贯通全村,公园式的文化广场平坦开阔,白墙灰瓦的庭院错落有致,现代化的公厕沿街而立。随处可见街头游园,家家门口有小花园,处处都是好风景。
孝老爱亲 乡风文明
2011年,23岁的尚燕琼满怀喜悦地嫁入薛庄村。婚后她原本打算和爱人一起外出打拼,但还没来得及出去找工作,婆婆就病倒了,落下了偏瘫后遗症,从此,她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婆婆稍微能生活自理后,她的两个孩子又相继出生。
10年来,尚燕琼除了到县城附近采购,鲜有外出。当身边的同龄人都在大城市挣钱、长见识时,她一直悉心照顾患病的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在平凡的岁月里默默奉献青春,尚燕琼也成了全村人孝老爱亲的榜样。“我爱人一直在外打工,基本过年才团聚。我还年轻,也很向往诗和远方,但更想照顾好家人。”尚燕琼说。
“妈,中午我包饺子,跟俺爸说一声别做饭了,你们都过来吃。”采访当天,正值中午,正在家门口跟人聊天的尚燕琼远远看到拄着拐杖的婆婆,立即起身迎上去,俩人有说有笑地散步。她们的一言一行,都是薛庄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真实写照,也是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
近年来,薛庄村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党建、八一、双拥、孝贤主题文化街道,在主街道、游园、广场等处设立党建、孝贤、乡村振兴宣传栏;制订《薛庄村村规民约》张贴上墙,引导村民爱党爱国爱家,争做文明向上好村民;每年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乡贤、好党员、脱贫自强之星、最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
如今的薛庄村,人人争做环境卫生保洁员、幸福家庭好成员。邻里和睦、孝老敬亲、守望相助的故事,更是每天都在上演。
产业兴旺 致富有门
45岁的张会霞,1994年因意外事故导致右手伤残。2000年,她嫁入薛庄村,当时家里条件很差。2013年,爱人李长路因垂体瘤做了一次大手术。家里劳力倒下,日子越来越穷,他们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年,想要脱贫致富的夫妻俩找到村干部表示想种香菇。村里请技术员对他们进行培训,还给他们申请10万元无息贷款。2019年,他们承包了3座香菇大棚,净收入3万多元。“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张会霞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记者在张会霞家的香菇大棚看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菌棒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香菇,散发着诱人的菌香,展现出蓬勃生机。“这几天正采摘着,你看长得多好。”正在忙碌的张会霞喜笑颜开,预计收益比2019年还要多一些。
张会霞家脱贫致富的情况是薛庄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一批批产业项目在薛庄村落地生根,打开了群众的致富门。
目前,村里培育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种粮大户2个、养殖大户4个。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500多亩,形成了100多亩莲藕、100多亩猕猴桃、200多亩绿化苗木、100多亩鱼塘、1000多亩优质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个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薛庄,展现在中原大地。
村民们在村里的广场游园休闲聊天。
在村里散步的尚燕琼和婆婆。
在香菇大棚忙碌的张会霞和李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