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说过多少次”,这句话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只要说过第一次,就再也停不下来。一句话循环往复听多了,就变成了唠叨,孩子已经听烦了,父母还浑然不觉。
之前看到一位妈妈们留言:“三寸之舌,磨成了两寸,孩子却一句没听进去。”为什么听不进去?在心理学上,这叫作“妈妈的聋子”。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有一个妈妈与孩子产生冲突的案例。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妈妈总是在耳边喋喋不休:“跟你说多少次了,跑的时候慢一点。”“不许玩游戏了,你现在应该去睡觉。”“妈妈有没有跟你讲过,饭前必须洗手。”孩子觉得这些交谈很无聊,并且很快对妈妈的说教产生了免疫,成了一个“妈妈的聋子”。
很多父母和老师都说过孩子“不听我的话”,而他们却继续采用这个方式,其实都是在白费力气。有时候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说,他仍然在反抗,直接对着干和恶作剧就是孩子最常用的方法。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调整,孩子长大后会反感所有跟他讲道理的人,变得没有耐心听别人说话。
“跟你说过多少次”这句话一开口,就带着深深的责备和不信任。教育孩子的时候,说的人和听的人,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父母在提醒、责备孩子的时候,心理基础是:你是我的孩子,我再怎么说你都是为了你好,我心里仍然是爱你的。所以潜意识里,这些唠叨和指责都是舒服的、理所应当的,是一种爱的表达,生活的烟火气不就是这些琐碎小事嘛。可是孩子不一样,他们天然就是缺乏安全感的,需要一遍遍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当他总是听到“跟你说过多少次”这类责备的话,只会在心里强化一种感受:妈妈不信任我,我什么都做不好……
下一次,当孩子犯错或者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时,不妨从听者的角度换一种表达方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睡觉前要刷牙!改成:想要保护好牙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把手机收起来,赶紧写作业!改成:你想在七点前写完作业,你打算怎么安排时间呢?后者的感受就是:开心,有被尊重的感觉。你会慢慢发现,孩子变得听话了,每个问题都认真在想怎么办,自信心会随着独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增强,内心变强大。
没有人喜欢喋喋不休的责备,一句肯定、赞赏、尊重的话会像春风一般让孩子感到温暖。
据深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