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期的作文训练课中,小记者们陆续学习了多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写作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只提出问题,不作出回答,但答案就包含在问句之中。相信稍高年级的小记者已经猜到这是什么修辞手法了。对了,它就是——反问。
反问的基础知识
反问,就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之中。比如说,林海音《城南日事》中的:“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这虽然是一个问句,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不可以逃学。”反问句可以表示肯定的内容,比如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春天不远了”的肯定意义。
反问句还可以用否定句表示肯定的内容,比如说,郭沫若《习习谷风》中的“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就是用否定句的形式,表达了“它很美”的肯定意义。运用反问,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比如说,张之路《羚羊木雕》中的“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作者以一句“这能全怪我吗”进行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委屈,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在这一场“羚羊木雕”风波中,该负责任的人恐怕不只是“我”。
反问句例句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这段文字出自当代作家黄蓓佳的《心声》。这篇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京京的小男孩,因为自己与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命运,所以很渴望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这篇课文。但是,由于他的声音比较沙哑,请求遭到了老师的拒绝。上面这段文字就描写了京京被拒绝后的心理。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反问句——“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京京此时的委屈和难受。
如何写反问句
那我们怎样才能写出反问句呢?本期小记者作文训练课这就教你。
第一步,确定一个对象,写出一个陈述句。比如说,“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二步,利用“难道”“怎么”“吗”等疑问词加上刚刚写出的陈述句,最后再加上“不”之类的否定词。第三步,把上面的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可以得到:“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
改写之后,我们可以看出,陈述句的语气比较平缓,反问句的语气比较强烈,反问句就是陈述句的“升级版”。所以啊,如果小记者们想要表达强烈的语气和情感,就可以尝试使用反问手法,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一定会更加生动和精彩。
关于反问修辞,就先学习到这里。希望小记者们可以利用本期作文训练课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在日常语文课学习中关注并练习反问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以此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可以是喜悦的,也可以是难过的。张腾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