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月22日 星期

前朱村:加工红薯粉条 走上脱贫之路


农产品深加工车间正在生产粉条。

■文/图 本报记者 蒿中刚

今年55岁的前朱村村民陈付枝早年在北京创办建筑公司,2016年回乡成立豫垚种植合作社,承包全村45户贫困家庭的310亩土地。从2019年开始,豫垚种植合作社实施红薯深加工产业扶贫项目,利用122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购买红薯深加工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据了解,该项目年收益按照不低于入股资金的10%保底分红,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贫困户93户242人增收和前朱村集体经济发展。每户贫困户每年保底收益1000元以上,前朱村集体经济每年保底收益2.44万元。“红薯深加工产业扶贫项目不仅让贫困户彻底脱贫,还使村集体每年有了分红收入。项目可持续发展潜力十足!”该村党支部书记董广奎告诉记者。

除了实施红薯深加工产业扶贫项目,陈付枝还配合村“两委”,出资或垫资整治村里的坑塘沟渠,并围绕主街道建起文化一条街和文化亭子……以前,通往源汇区空冢郭镇前朱村的路雨天污水遍地、晴天尘土飞扬、平时坑坑洼洼难行,经陈付枝出资整修后变得宽敞整洁。村民感谢陈付枝致富不忘乡里,就用她爱人的名字“金生”命名这条路。

2020年年底,在豫垚种植合作社,记者看到数十名农民正在忙碌,车间里粉条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广场上的妇女忙着晾晒,门外成排的小货车等着拉货……

“从大棚种植红薯到加工粉条,这里已经形成了产业链。12月正值粉条生产旺季,产品供不应求。”源汇区交通局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孙青山告诉记者。

现在的前朱村已经由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村里的合作社扶贫基地也把奋斗目标转到了乡村振兴上。“下一步,我打算主推‘前朱董记’品牌粉条,实现统一品种种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包装销售,让村民进一步增加收入。”陈付枝向记者介绍。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