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2月1日 星期

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的“漯河实践”


(上接01版)并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籽粒直收技术。2020年,我市玉米粒收面积66.65万亩,粒收率达到55.26%,远高于全省12%、全国5%的粒收水平;亩均节本增收150元以上,农民年增收超亿元,成为全国玉米粒收的排头兵。

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说明玉米籽粒直收技术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均带来极大好处:在经济效益方面,以2020年为例,我市各县区节本增效约为216.12元/亩;通过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全市66.65万亩地采用玉米籽粒直收技术,节本增效约14404.4万元。在社会效益方面,籽粒直收技术有效降低了玉米籽粒破碎率、损失率,减少霉变,解决了二次污染难题,提高了玉米品质,为“三链同构”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生态效益方面,玉米籽粒直收利于培肥地力,抑制秸秆焚烧,减少大气污染,有效缓解了玉米晾晒场地不足、秸秆等废弃物乱堆乱放等难题,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一长三员”

高标准农田网格化管理

40岁出头的靳广宾是郾城区商桥镇大杨村四组村民。除了流转100多亩地耕种外,作为种田大户的他还是村里高标准粮田基础设施的管护员。靳广宾每天都走到田间地头,逐一察看机井、桥涵等农田设施,及时通过手机上的小程序上报设施运行状况。

“镇里把咱的照片、电话都贴上墙了,干不好就没法向老少爷们儿交差!”靳广宾指着田间变压器房外墙上的商桥镇高标准农田网格化管理公示栏笑着说。公示栏上有作为管护员的靳广宾和网格长、监督员、农技员的照片和电话,还明确了第6网格的管护范围:高标准农田665亩,林网455棵,道路3条1220米,桥涵14座,沟渠1843米,机井14眼。

“一长三员”是我市探索实践农田管护新模式的重要内容。2020年以来,我市建立了一套“以乡镇为单元建立一级管护网格,以行政村为单元建立二级管护网格,以变压器(台区)为单元建立三级管护网格”的“乡、村、台区”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确保井、路、桥、电等设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其中,每个网格按照500~1000亩的标准合理划分,设网格长、管护员、监督员和农技员各1名。网格长由种粮大户、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或村干部担任;管护员由责任心强、有管护能力的村民担任;监督员由村组干部、老党员或有一定影响力的村民担任;农技员由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专家担任。

作为第6网格的管护员,靳广宾在日常巡查中若发现需要维护的设施,就用手机拍照,通过“商桥e家”上传照片到镇里的网格化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会将有关设施及位置发送给农田设施管理办公室,由办公室安排人员维护,然后再将信息反馈给靳广宾——整个过程形成闭环管理。

“我们对全镇125个台区全面普查一遍,对1911眼井逐一拍照、登记造册、备案信息。”商桥镇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上级政策规定,全镇每年可从水费中提取大约60万元费用,用于55名管护员的报酬发放及农田设施的维护。所有机井全部上保险,形成长效保护机制。在“一长三员”的精心呵护下,商桥镇3.2万亩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2020年夏粮亩产达588.9公斤。

据介绍,按照规划,今年我市所有农田设施将全部建立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形成“设施建设靠项目、维修费用靠保险、管护费用靠水费、财政补助保基数”的保障机制,确保农田设施良性运行,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