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磨一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于2月1日晚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该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在前两集剧情中,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署二十一条,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主张民主共和的李大钊(张桐饰)与革命者陈独秀(于和伟饰)相见恨晚,两人试图探寻出一条振兴中华的新路。
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历史卷轴。
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觉醒年代》海报。
■相关链接
《觉醒年代》拍摄幕后
《觉醒年代》在已播出的剧情中,真实的历史还原、极致的美学呈现、深厚的文化传承、史诗级精神高度以及观众的不俗口碑,为该剧的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摒弃假大空 “不虚”“不拘”辩证统一
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制片人刘国华透露,剧中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子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
回望历史,帧帧还原。剧中除了还原真实历史背景,同时也要符合历史逻辑,比如蔡元培先生吃饭用的铝饭盒,剧中出现的铅笔、暖水瓶、唱京戏的女旦等,尽管这些画面只有几秒钟甚至几十帧,几乎是一扫而过,导演张永新依然要求剧组精益求精找到历史逻辑性。
在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基础上,张永新还总结了两个创作重点,第一,堂堂正正宏大叙事;第二,认认真真塑造“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事实实在在写进了中国的历史,我们要把它们讲得堂堂正正”。而关于人的塑造,张永新觉得就像“文学是人学”一样,影视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的艺术,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够让观众接受。
打造极致美学 多维呈现电影质感
为使画面呈现出极致的东方美学效果,《觉醒年代》剧组在叙事策略上多元创新,下足了功夫。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版画在革命战争年代对鼓舞军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具有战斗性,更具有革命性。张永新将版画这一艺术运用到《觉醒年代》中,不仅在大的起承转合的一些节点上,体现故事的叙事策略,更是内容方面的拓展,从视觉上到内容上多维度展现剧中人物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
“匠心诠释人物,精心雕琢画面”,刘国华透露,剧组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剧中会议众多、局限性大是这部剧的拍摄难点,“既要避免枯燥,又要让观感达到舒服的状态”。张永新放弃了省时省力的方法,尽最大努力让镜头使用多元化角度,几乎做到了360度无死角拍摄。多机位拍摄能全方位展现不同视角、不同人物的微观表情和道具细节,影像上细节的丰富大大拓展会议上的拍摄空间,最大限度上规避了戏的干瘪。而事实证明,张永新这一“笨”方法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不负众望。
一步一个脚印 展现多方群体智慧
刘国华介绍,《觉醒年代》题材重大,意义重大,从筹备到后期集结了多方力量共同完成这一史诗级别作品。张永新“量体裁衣,穿针引线”将群体智慧发挥到极致。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在艺术创作中以导演为核心,钻研历史、钻研党史,一个场景一句台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剧组主创、演员以及工作人员都投入了全部心血。
“我们从红楼出发,跨过长城,走到中共一大会址,又走到了嘉兴红船,应该说真实还原了准备建党的整个历程。”张永新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就是因为难,所以我们才有办法把它塑造的更精准一些、更生动一些、更丰满一些、更立体一些”。这是张永新对剧组全员的要求,也是他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准则。
据《新京报》
该剧展现了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
致敬建党革命先驱 塑造生动人物群像
《觉醒年代》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剧中既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此外,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交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觉醒年代》剧照。
一流团队精心打造 再现建党伟业
该剧题材重大,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提前数年组织策划精心打造,集结了一流主创团队。
“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刘国华担任总制片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龙平平操刀剧本,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马向阳下乡记》《安居》导演张永新执导。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刘琳、朱贺日尧、张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的加盟,让《觉醒年代》看点十足。
《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勾勒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的主题,艺术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梦想,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