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十四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大台阶”的奋斗目标,建设活力善治幸福安康新漯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打造幸福美好生活区,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市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下功夫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福祉持续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民生答卷”。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全力打造幸福美好生活区,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积极引进国内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