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姚晓晓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些优美的古诗词,用来形容“林茂花艳绿满城”的漯河城区美景,是那般贴切。穿城而过的沙澧河,与绿地、花草、树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尽情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在用智慧和勤劳精心绘制着这幅画卷。
3月15日清晨,雨后的城市格外整洁,77岁的董道林来到沙澧河风景区晨练。嫩绿的柳枝、粉嫩的樱花、刚刚冒出地面的绿草……在这个春天里,国家园林城市展现出的生机和活力,让他想起了自己刚进入园林部门工作时的情景。
1988年,董道林到市园林部门工作。那时,黄河路尚在修建,沙北大部分是农田。城区除了市人民公园外,几乎没有公共绿地。“那时,市区主干道两边行道树以法国梧桐、雪松、黄山栾等为主,多是落叶树,一到冬天就光秃秃的,整个城市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董道林说。
1989年,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区道路绿化、街头绿地建设逐渐开始。1998年,我市大力开展种草种花布绿行动,以白三叶、马尼拉草、早熟禾、黑麦草、常青草为代表的地被植物品种得到推广应用。这一年,我市被省建设厅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1999年,我市成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
“当时,听说我们漯河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人民都行动起来,上下一心,干劲儿十足。我在高速公路北入口做绿化工作。”董道林说,2002年,建设部授予我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6年,董道林离开工作岗位时,漯河已是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绿树掩映,花团锦簇。
近日,很多市民的朋友圈被嵩山路的梨花刷屏。这让嵩山路成了网红打卡地,也有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梨花大道”。满树皆花、雪白动人,走在大街上、开车在路上就能欣赏到梨花。
“每天上下班经过这里,我都要放缓车速。缓缓前行,仿佛置身白色的花海中,感觉非常浪漫。”最近,经过梨花大道的人都忍不住感慨。
但鲜为人知的是,董道林就是“果树进城”的主要倡导人之一。
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品位,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2003年前后,董道林等“园林人”提出“果树进城”构想,在市区主干道旁和游园里种植梨树、杏树、柿树、樱桃树等果树。
“‘果树进城’是到现在还让我引以为荣的事情。‘果树进城’有很多好处,比如梨树,春季观赏梨花,秋季果子成熟后,又是另外一幅美景,还给人一种自家后院果园的亲切感。”董道林说。
如今,漫步在漯河街头,不少道路绿化是果树领衔。嵩山路的梨树、长江路的樱桃树、大学路的柿树……此外,核桃树、枇杷树、石榴树、桃树等也随处可见。
目前,市区已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春华秋实、一路一景的生态景观,既提高了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出门见绿,移步见景,既可休闲健身,又能亲近自然。如今,我市城区各处街头游园“朵朵开”,市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3月15日下午,嵩山路中银广场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老人们在这里散步,孩子们跑着玩。这里是李庆云“遛娃”的最好地方。在这里,不用担心突然冒出的汽车,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丽的景致。“我在辽河路住,去河堤遛弯有点儿远。幸亏这儿修建了游园,环境好,景色又漂亮,我每天都来好几趟。白天带小孙女来玩,晚饭后我自己来散步,锻炼身体。”今年65岁的李庆云告诉记者。
2013年,为完善城市绿地功能,给群众提供绿色休闲健身场所,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水平,我市提出用3年时间建设“100个市民休闲健身游园”,打造出游休闲10分钟健身圈。根据绿地周边环境的不同,打造主题鲜明、风格各异、功能完善、景观协调的街头游园。2019年,我市又新建了7座街头游园。
如今,这些街头游园已经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游园虽小,却处处彰显着造福于民、建设宜居漯河的大民生。
街头游园 惠民共享
果树进城 春华秋实
园林城市 城在绿中
梨花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