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3月24日 星期

高科技助力三星堆考古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四川,广汉,三星堆。

一场正在此间进行的考古发掘,再次令热搜为之沸腾。

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青铜神树、精美牙雕残件……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

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精美的出土文物,还有此次考古采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

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

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更多的是在露天条件下开展,此次考古发掘不仅搭建了现代化的考古发掘大棚,为了更好地保护出土文物,尤其是脆弱的有机质文物,考古队还专门建造了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等设施。此次考古发掘的硬件条件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很多新技术和新设备,把田野考古发掘变为实验室考古发掘,相当于把整个发掘现场搬进了实验室。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内,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三维摄影建模等,可以不间断发掘、发现、记录那些细小的遗存现象。

借助高科技手段,开展更为精细的考古发掘工作,有利于更多地提取遗址中的多学科信息,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或能弥补20世纪80年代对三星堆遗址1号和2号坑进行发掘时留下的一些缺憾,能对这些坑的性质有所明判。

为明确年代提供确凿证据

围绕三星堆遗址有多个长期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比如最基本的年代问题和性质问题。

受当时技术水平、采样质量和数量等因素影响,多年前对三星堆遗址进行碳14测年,所得到的年代结果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用其他方式获取的考古学信息相比,专家认为这一结果明显偏早。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结合出土器物形制、风格和地层关系等多种信息进行类比和交叉断代是考古学中常用的方法。然而,学界对南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的认识存在很多分歧。因此,对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判定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商中期,也有学者认为是春秋时期。

不同于过去三星堆1号和2号坑的碳14年代测定,这次三星堆考古在采样方面,标本数量更多,标本选择也更恰当;在标本测量方面,采用了精确度和灵敏度更高的加速器质谱仪,可以将测年误差控制在正负25年之内。

专家表示,虽然最终的测年结果还没有正式发布,但是这次的工作可以为精准测定三星堆遗址年代问题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3D打印给文物穿上“护身服”

此次,科技手段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发挥了重要应用。

青铜器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往往有锈蚀、斑驳,甚至断裂等情况。以往在保护出土青铜器时,通常是在青铜器外面包上薄膜、软布,再用石膏进行固定。而此次发掘中,则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非常逼真的青铜器模型,接着在模型上涂上半凝固的硅胶材料,形成一个硅胶保护套。然后,将这层硅胶保护套“穿”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形成贴身“防护服”,外面再用石膏固定。

目前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对新发现“祭祀坑”的精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不断丰富和刷新人们对于古蜀文明的认知,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更多实物资料。

据《科技日报》

左图为1986年,考古人员用传统的测量工具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考古学家陈德安供图)

右图为2021年3月10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全站仪为新发现的文物定位。

考古人员利用电脑现场查看新发现的象牙雕,并进行记录。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