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冉冉
近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这份征求意见稿提到,限制县城居住建筑高度,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8层。
现在的房子越建越高,但相应的配套设施有点儿“跟不上”。以消防为例,目前普遍使用的消防云梯高度在50米左右,对应住宅楼层为17层左右。为了防范高层建筑遭遇危机的险情,只能“量身定制”提高配套成本。
高层建筑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比如住宅楼宇的物业管理,除了必要的消防设置之外,住宅楼宇一般还涉及治安、交通、环境等多方面物管需求。楼层变高了,要求地面上的物业管理水平也得提升——防火巡查要定期,楼道要清洁,安全出口不能堆放电动车……楼层越高,对安全环保居住舒适的硬件要求越“苛刻”,不然就可能造成居住体验差,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无论消防还是物管能力的“拔高”,即便在大城市都不是非常简单的事儿,更别说消防设施原本就相对紧张的县城了。
除了火灾等安全风险之外,高层建筑还面临着房屋老化的问题。许多老旧小区改造的例子证明,建筑翻新不仅要做好主体维护,还涉及水电管网改造等一系列维护项目。这些项目不仅需要当期的改造资金,还要有持续的维护管理资金长期“陪跑”。这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新建住宅限高,这不是第一次。去年4月,住建部就曾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政策陆续出台,或许是看到了随着各地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楼越来越多,而部分地区的人口流动加快,跟不上高楼建设的速度。如果建设速度遥遥领先于实际需求,可能带来“空心化”等问题。
新建住宅限高不能“一刀切”。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相应的规范制度也该完善。对于缺乏人口支撑、单纯追求“高楼效应”的地方,应该严格限制;对于确有实际需求且管理能力较强的地方,应该适度放宽条件,切实营造安全、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