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日前,四川成都一女子饭店内劝邻桌勿吸烟被泼不明液体事件引发热议。涉事火锅店公司发布声明称,公司决定对涉事门店罚款5万元,如再有此类事件发生,将取消其加盟资格。同日,中国控烟协会也发文,为每一个主动站出来劝阻吸烟的人点赞。
点评:公共场所禁烟,相关的管理者、监管部门应该担起主要责任,而不能靠受害者单打独斗。此事件中,火锅店对吸烟者听之任之,没有及时制止,警方也将之当作普通的治安纠纷,认为“双方都有错”。这种漠视和错误认知,才是阻碍禁烟行动推进的关键所在。
@央视网: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记者在北京、江苏、云南等地探访发现,很多艺术培训机构都出现名额紧俏的情况,不少招生人员都把“考级为升学带来便利”作为营销话术,艺术学习越来越呈现出“功利化”和应试的趋势。
点评:教育部明确不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艺术类考级,就算一些高校有艺术特长生招生,也只是把业余艺术考级证书作为参考条件,并不能直接加分。所谓“有利于升学”“可以加分”,都是培训机构的营销手段,无非是借此炒作、贩卖焦虑,为了利益而已。
@半月谈:“我们中是不是有人把说了当成做了,把做了当成做成了,把做完了当成做好了?”在辽宁省沈阳市近期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负责人向在场的数百名干部发出“灵魂考问”。记者调查发现,这一发问是对部分基层干部状态的“精准画像”。“说了=做了”“做了=做成了”“做完了=做好了”已经成为部分干部应付式落实的“三件套”。
点评:“三件套”应该批评,但“三件套”背后的成因,更值得追究和深思。基层干部之所以应付式落实,是不是考核机制和业绩评价标准的问题呢?是不是也该对领导发出“灵魂拷问”——基层工作干得怎么样,难道只是听汇报、翻台账、看材料?
@健康报: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其中“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在十大目标之列。
点评:静脉输液也就是“打吊瓶”,对人体造成的负担较重,遏制过度输液对于患者安全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前几年我国针对门诊过度输液采取了有力的治理举措,此次更进一步剑指“住院过度输液”,是医疗质量安全升级应有之义。
@人民网:深圳初一学生小梦遭到某公众号“有偿删帖”的威胁。该公众号发布文章指认小梦为“渣女”,使她在学校被同学指指点点。公众号管理员表示,必须支付2200元的删帖费才能删帖。经查,涉事公司在网络上大量恶意编造虚假信息,以“有偿删帖”谋取非法利益。
点评:编造谣言侵害公民名誉权在先,以“有偿删帖”敲诈勒索在后,这类自媒体的行径早已突破法律底线。亟须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察觉违法犯罪行为,精准、有力打击违法犯罪主体,把“网络黑社会”的嚣张气焰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