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晓玉
4月19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湖学校(以下简称西湖学校)六年级某班的数学课上,学生们正在分组展示自己整理的关于负数、百分数、圆柱、圆锥等知识点。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侃侃而谈,老师何华平在一旁不停地微笑点头。
这种独特的上课方式在何华平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从事教学工作23年来,她不停地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式,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通过她的指引,逐渐爱上学习、学会了数学。
1998年,何华平从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2020年,她到西湖学校任教。23年来,她一直在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担任了15年的班主任,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她关爱每一位学生,对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更加关心,并通过谈心、家访及时了解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
上课之余,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钻研新课标;订阅教学刊物,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广泛汲取营养的同时,她及时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她在2018年、2020年入选市第一、二批小学数学学科工作室成员。2020年,她成为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我所在的学校,以农村孩子居多。所以,我一直努力加入全市优秀教师队伍,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跟得上,让我们的学生更科学地获取知识。”何华平说。
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是数学教学的基础。“现在小学数学在教学上主张‘大问题教学’。就是老师把问题引出来,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何华平说,每学习一个新知识点前,她都会反复研究,找准堂课的“大问题”,在课堂上把问题抛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围绕“大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然后进行学习、讨论。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何华平还引导全班建立“学习共同体”,即通过自愿结合、老师分配等方式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共同学习、相互帮助。每节课前,各小组成员会共同预习,明确分工,分别在课堂上展示预习效果,并提出疑点、难点。下课后,小组成员一起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不断努力,何华平的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可能性》《三角形的特性》等获得市级一等奖,她本人也曾先后获得市教学标兵、市级师德先进个人、市级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图片由西湖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