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那么,在没有“读书日”的古代,人们是怎样读书的?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的读书法,从中借鉴一些读书好方法。
诸葛亮 “观其大略”
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这一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与石广元、徐庶、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是为了求得“义理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做了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王安石 “破卷取神”
北宋大家王安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崇拜者,他编《四家集》时,将杜甫列为第一。有人问他为什么杜甫的诗歌妙绝古今?他大声吟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两句诗是杜甫37岁时写的。“破”不是把书翻烂,“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古之学者,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能“破而取神”,这种“破卷取神”的读书方法对后人很有启发。
欧阳修 “计字日诵”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他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精选《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达455865个字,而后规定自己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用七年时间全部背熟。
如此这般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欧阳修以亲身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苏轼 “八面受敌”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写道:“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读一本好书,可以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目标或问题。因此,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上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陶渊明 着力“会意”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采用“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意旨,而不是死抠字句。
董遇 善用“三余”
汉代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他那种善于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来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郑板桥 力求“精当”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疑窦释然,精理迹露”。据《南都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