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 小算盘“立功”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开端。当年的科研人员如何用最简陋的设备实现中国的第一个太空使命?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重量、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均超过了当年苏、美等国首颗卫星的水平。这对于当时没有计算机,也没有高端制造设备的中国航天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成就。一本笔记本记载了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热控系统的诞生过程。当时的一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公式,即便是现在放在计算机里,都要谨慎再谨慎才不会出错。而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侯增祺老人和老一辈航天人却用笔和算盘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算”出了东方红一号。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当年东方红一号的温控范围在5℃到40℃左右,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能够满足大多数的卫星要求。
2
载人航天梦
杨利伟首问苍穹
2003年10月15日6时23分,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用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近60万公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杨利伟说,在飞行中,火箭抛掉逃逸塔后,发动机与箭体产生共振,形成了强烈振动,仿佛“四周都有大鼓在不停地敲”,在几十秒钟内有“死亡的感觉”。
记者问:“如果神舟五号再来一遍,还愿意吗?”
“没有问题。”杨利伟说,“就算付出生命,去实现一个民族的梦想,这是值得的。”
这位中国第一位探索太空的勇士,一谈及载人航天,眼中尽是光芒。
3
嫦娥探月梦
嫦娥三号首登地外天体
2013年12月14日21时12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大约12分钟的落月过程中,嫦娥三号依靠自主控制,经过了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缓速段等6个阶段,嫦娥三号完美着陆月球虹湾地区。
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第一个“有腿”的航天器,也是中国人首次用来尝试地外天体软着陆的航天器。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州说:“整个软着陆过程全靠探测器自主完成的。这个过程是我们第一次做,而且风险很大。”
孙泽州表示整个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一个全新的任务,要面临新的技术挑战。新研产品占整个产品的比例达到80%。比如,着陆缓冲机构整个系统设计都是靠自主创新解决的。
4
天宫飞吻梦
天舟天宫交会对接
2017年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未来航天员要在空间站长期工作生活,就必须储备大量的食物、水、氧气和备份材料,这就需要更大的货运飞船,一次性把几吨重的货物送上去。天舟一号全长10.6米,它的个头比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都要大,是目前我国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
“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运货能力世界一流,服务还特别周到,虽然在太空里我们没法给天舟一号提供一个准确的地址,但天舟一号依旧能做到“送货到门”。
天舟一号还有一项独特的本领——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也就是俗称的“太空加油”,目前,国际上可以实现在轨加注应用的只有俄罗斯。
5
北斗导航梦
“中国的北斗” 成为“世界的北斗”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有一项短报文功能的“独门绝技”,好比是导航终端的短信功能,可让用户主动发送自己的精准位置和信息。在通信手段有限的无人区或海域上,这门“绝技”尤其受欢迎。随着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其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已极其广泛。此外,北斗导航定位服务也广泛进入民生领域。
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中国的北斗”正在成为“世界的北斗”。
6
行星探测梦
天问一号 将实施火星着陆
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顺利实施近火制动,完成火星捕获,正式踏入环火轨道。5月至6月,天问一号将择机实施火星着陆。
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使用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多项“黑科技”,其中之一便是应用在火星车上的热控材料——纳米气凝胶,它将分别用来应对“极热”和“极寒”两种严酷环境。同时,纳米气凝胶的超轻特性极大地减小了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