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5月7日 星期

传承中医治未病 守正创新添光彩
市中医院以特色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以其特色优势,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被写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说,中医药为防控疫情和救治患者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三版至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中,中医药方案覆盖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诊疗全过程,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速度,彰显了中华民族原创科学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势。

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高金甫说,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活力。没有传承,中医药的发展就没有根和魂;没有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就没有时代活力和应用价值。

中医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包中草药、每一袋中药水、每一张处方,以及经过一道道工序制成的膏、丹、丸、散等,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经历了时间考验。中医药治疗“简、便、验、廉”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如今,中医药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发展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趁此大好时机,市中医院勇于改革,在传承中医精华、实现创新发展的征途上奋力奔跑。

患者利益至上 筑牢疫情防线

庚子之春,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市中医院党委靠前指挥,党员干部积极请战,不计报酬,不惧生死,全力以赴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医院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点、隔离病区设立的临时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筑牢了疫情防控线。

在全面接管漯河市隔离病区后,市中医院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抗疫优势,对收治的146例疑似病例在第一时间采取中医药辨证治疗法。最终,没有一例患者转为危重症,两例患者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后转阴,实现了“救治患者零死亡、医院内部零传播、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了疫情阻击任务。市中医院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受到通报表扬;河南省总工会授予市中医院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市中医院院长陈来恩作为漯河市中医专家救治组组长被授予“优秀党员”称号;市中医院团委被授予“五四红旗团委”称号;4人火线入党;18人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和漯河市“优秀护士”等荣誉称号。

市中医院于1982年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39个春秋。目前,该院已经发展成为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编制床位524张,实际开放床位410张,设36个专科门诊和18个临床科室,集预防、医疗、科研、教学和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全院干部职工把握国家、省、市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时机,积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谋划医院新发展。

市中医院围绕漯河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及市卫健委十大医疗中心建设规划,通过深入调研、不懈努力,完成了漯河市中医院新院区暨中医治未病中心项目的建设立项及设计招标等工作。据介绍,该项目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占地面积达113.55亩,拟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块开发一块”的原则推进实施。项目以治未病中心建设和中医院新院区建设为依托,建设老年爱心养护康复、中医药衍生品研发、中医药传统文化展示体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用品集中消毒五个分中心。

“一期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困扰我们多年的发展空间受限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医院发展将掀开崭新的篇章。”高金甫感慨地说。医院突出中医特色,扎实开展重点专科建设、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体系建设等“六大体系建设”,推动医院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谈及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顺利获得批准,高金甫兴奋地说:“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体系完整、疗效确切,在‘治已病’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因此,中医药作为不可或缺的医疗技术支撑,能够弥补西医的缺陷和不足。建设治未病中心,可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多年来,市中医院强化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切实发挥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医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院方向。该院开展的以“白衣天使 红色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覆盖全年所有重要节庆和时间节点,活动载体符合医院特色,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好评。

促进专科建设 开展中医特色化服务

近年来,结合很多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需求,市中医院遵循中医发展规律,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重点中医专科为依托,以中医特色促进重点专科建设,获得了中医特色和重点专科建设的双丰收。

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先进名医工作室——刘兵名医工作室设在市中医院中医专科肛肠科。刘兵带领科室从古典医籍中挖掘精华,创新制订了3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将工作室发展成漯河市知名品牌科室。科室拥有6种院内制剂,针灸、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结扎、枯痔、挂线、药物注射等特色疗法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肛肠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中医院脑病科为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开展了头针、耳穴压豆、穴位注射等十余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拥有十余种院内制剂。

市中医院血液病科为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是豫中南规模较大的血液病专科之一。科室拥有院内专科制剂4种,针灸、中药外治、色贴等是其特色疗法。

市中医院针灸科采用中医药传统疗法,配合现代医学诊疗冠心病及骨伤科疾病等,既提高了临床疗效,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受到广泛欢迎。

目前,市中医院14个临床科室共制订了45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拥有丸、胶囊剂、膏方等8种剂型60余种院内制剂,67项中医特色疗法疗效良好,受到群众好评。

近年来,市中医院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对全院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并添置了1.5T超导磁共振、数字化高端大平板C臂血管造影机、64排128层小宝石CT等先进设备,为高水平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市中医院还对供应室、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手术室及有关病区进行了改造。

2016年以来,市中医院共完成医疗创新项目40余项。其中,一些项目达到省级先进水平。

实施人才建设工程 传承中医精华

2020年3月15日,市中医院手术室内,耳鼻喉科医生刘世锋把喉镜塞进患者的喉咙并用支架固定。由于病人手术位置比较特殊,刘世锋站着做手术位置太高,坐着做手术位置又太低,于是果断采取跪姿进行手术。40分钟后,手术结束,刘世锋一下子瘫倒在手术台前,被搀着走出手术室。

刘世锋跪地为患者做手术的事迹在网上走红,群众赞誉他是“最美医生”。近年来,像刘世锋一样的医护人员,市中医院还有很多,如万米高空救人的护士林琳、高铁救人三人组……在大医精诚价值观的引导下,市中医院涌现出一批充满正能量的先进典型。“中医药和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没有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中医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石。”高金甫介绍,文化自信对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化兴盛是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近年来,市中医院积极开展阳光心态、中层执行力、医患沟通等20多项专题培训,参与培训的干部职工达5000余人次。医院通过长期实践,全面提升了人文服务能力,促进了医、教、研的飞跃发展,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走出了一条建设现代人文医院的特色之路。

注重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继承发扬传统医学,弘扬中医药文化。完善医院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对院内设施、宣传标识等进行全面规范,制作了院徽,编写了院歌,建立了网站,打造了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医院院训在河南省卫健系统院训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院歌荣获三等奖。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市中医院院长陈来恩说:“医院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识才、选才、育才、试才、用才、励才、惜才是医院良好发展的关键。其中,识才尤为重要。医院衡量人才以德为先,重视、重用德才兼备者。”

按照这一思路,在院党委带领下,市中医院持续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实施“师带徒”、“西学中”、青年职工培养、中医拔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建设,为医院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技术骨干。该院坚持院内人才培训与外部人才引进并重,共引进博士、硕士、正高职称专家15人。2016年以来,医院累计开展业务知识及“西学中”培训50余次,参训医护人员达3000余人次;选送了120余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1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省级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项,漯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两项,现有省级科研立项一项;有50余人在国家、省、市级中医药学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会担任职务,44人在河南省中医药岗位技能竞赛等比赛中获奖,多人被授予漯河十大青年工匠、河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如今,站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漯河市中医院将传承大医精诚精神,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再铸新的辉煌。

闻有成  霍海娇  黄俊英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