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5月10日 星期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上接01版)

(六)发展动能加快蓄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全国首家中国食品云、食品行业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和全国第二家“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在我市上线,腾讯云食品工业云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南威软件集团入股市大数据运营公司和食品云平台公司,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漯河分中心、中原鲲鹏创新中心漯河分中心相继成立,市食品产业技术市场挂牌,南街村集团获批全省首批中原学者工作站。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总数达到55家。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8%,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5.9%。5G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市区和县城中心区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增长24%,专利授权量增长52.7%,万人拥有注册商标量居全省第4;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居全省第5。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新取消调整行政职权(事项)48项,68家省定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一证通办”荣获 “2020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建成全省首个省辖市“互联网+监管”平台,政务服务有效评价率和主动评价率均居全省第1。在全省率先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率先启动食品药品经营审批“一证准营”改革。营商环境评价全省第7。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全省前列。增强招商引资针对性。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全流程报备、周例会、项目预估评审等制度,紧紧围绕产业图谱、主导产业项目库、专业园区、“豫商回归”工程抓招商,食品产业链图谱招商经验全省推广。招商引资综合排名全省第2。新签约项目176个、投资总额637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34个,食品产业链超亿元项目78个;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1.2亿美元,增长14.9%、居全省第1;进口总额10.1亿元,增长80.1%、居全省第1。双汇公用型冷链保税仓库投入使用。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全省第2。舞阳县产业集聚区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第十八届食博会,线上线下成交采购协议439.7亿元、增长3.7%。

(七)城乡面貌不断改观。坚持以“创文”为统领,全面提升城市建管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举全市之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众满意率达99.67%、居全国第5。科学编制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扎实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完成,永久基本农田线、基本农田储备区及补划区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线初步框定。编制完成排水防涝等12项专项规划。提升城市品质。实施中心城区百城建设提质项目292项,总投资503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32亿元。沙澧河大二期沙河核心段、幸福渠交通北路段和牡丹湖区域建成开园,沙澧连通工程主体完工,澧河饮用水源取水口上移工程建成投用。龙江路上跨京广铁路和下穿京港澳高速、白云山路沙河大桥、丹江路沙澧连通新澧河桥等5座桥涵建成通车,南环大修工程竣工通车,许信高速全面开工建设,107国道(漯河段)东移等重点项目启动前期工作。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9条,打通断头路10条。樱花园等一批街头游园建成开园。加强精细化管理。全力推进“数字漯河”建设,我市成为全省首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市。城市绿化条例颁布实施,51条主次干道空中管线得到整治,新增道路机动车泊位1.1万个,建成雾森系统142座,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净化设施全覆盖,文明施工围挡“六图一表”有效落实,市容市貌持续改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复审。国家节水型城市成功创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改厕、危房改造、“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我市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市。新创建国家森林乡村24个。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贫困人口饮水安全100%达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综合考核全省第1。乡村振兴2020年免考核。临颍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和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

(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10件34项省市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全年民生支出16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9%。多渠道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2631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560元。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1.7亿元、价格临时补贴2206万元、临时救助资金1684万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1亿元、大病保险1.3亿元、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6027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和高龄补贴等特殊群体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实现定点医院全覆盖。新建雨污分流管网38.8公里,新增供热面积420万平方米。棚改安置房新开工1800套、建成4330套。改造老旧小区392个、惠及4.2万户群众,经验做法全省推广。持续推动总投资30亿元的三年新建20所中小学工程,14所已建成招生,剩余6所学校主体完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8所。市脑卒中防治中心、呼吸与危重症中心、肿瘤治疗中心、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成投用,合格乡村医生和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家庭医生慢病签约服务率达100%,新冠肺炎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新购置200辆新能源公交车。市民之家主体完工,科技馆向市民开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跃居全省第一方阵。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施行。成功申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依法行政考核全省第2,成为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信访工作综合考评全省第3。平安漯河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建设、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推进军民融合,深化双拥工作。第七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审计、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参事、邮政、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广播电视、老龄、气象,以及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持续强化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出台市政府班子成员AB角工作补位、落后事项预警等制度,政府自身建设和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考验,我们顶住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获得来之不易的成果,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漯河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攀升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超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9%,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增速持续跑赢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5倍、1.38倍。外贸进出口总额是“十二五”的1.47倍。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国家质量魅力城市等国家、省部级荣誉380余项;以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开展标准化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三链同构”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等典型经验全国推广,成为全国唯一四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的省辖市。特别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等国家、省战略机遇叠加,国际食品名城建设获省支持,“创新策源地在长三角、产业化基地在漯河”“原始创新在长三角、应用创新在漯河”等创新发展全面起势,漯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坚实、信心更充足、路径更清晰、动力更强劲。

这五年,是攻城拔寨战果辉煌的五年。以“决不把历史问题再遗留给历史”的魄力和“决不把现存问题变成历史遗留问题”的担当,建立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城建交通工程三个周例会制度,累计召开周例会329次,解决时间跨度长、处理难度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2280个,经验做法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金融、政府性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尽锐出战、群策群力拔穷根,舞阳县在省级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1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在沙澧大地成为历史。以空前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PM10分别下降31.3%、37.9%,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103天、增幅68.7%,多年萦绕在人民群众心头的“雾霾”正在消散。

这五年,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五年。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放大优势、补齐短板,产业和城市实现双提升。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初具雏形,与之有关的金融、创新、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检验检测等要素加快融合,产业之间实现链链相通,抗风险能力全面提升。液压科技、装配式建筑、高端化工、电力装备、精密制造、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家居等细分领域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谋划实施中心城区百城建设提质项目1121个,累计完成投资713亿元。新建、改造道路149条,打通断头路45条,会展中心以东、高铁站以西、城区东南等区域交通组织全面改观,城市微循环和大循环进一步畅通。周漯平高速(漯河段)、周漯平高铁(漯河段)前期工作全面展开,漯河港开港复航,“公铁水”交通立体联网,我市直通长三角的重大交通战略蓝图逐步实现。启动建设雨污分流工程,新建改造管网273公里,多年来困扰双龙、会展中心及铁东区域的内涝大幅缓解。城市供热全面铺开,建设管网100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一大批生态水系和上百座街头游园公园开园迎宾,“水”“绿”两大城市底色越擦越亮。龙江生态城开发建设全面提速,一座崭新的生态示范新城呼之欲出。

这五年,是动力活力加速释放的五年。累计取消调整行政职权4084项。市场主体比“十二五”末增加4倍。实施土地收储新机制,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十二五”末的3.3倍。各类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达到250家、增长50.8%,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1家、增长27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漯河海关开关运行。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77个,实际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694.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二五”时期的1.37倍。实施食博会市场化改革,累计成交额近2000亿元,与我市有经贸往来国家和地区达到25个,昔日内陆特区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加速崛起。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显著改善的五年。办成50件171项省、市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持续稳定在7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本科教育实现“零”的突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中教育持续走强。掀起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小学建校高潮,新增学位5.2万个,义务教育超大班额有效消除。心脑血管等7个医疗中心建成运行,豫中南地区性医疗中心建设成效显著。1700余条背街小巷、812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8.16万户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2万户农村家庭彻底告别危房。全市170个问题楼盘化解139个,已办理不动产证和已纳入轨道具备办证条件的群众达3.6万户,经验做法全省推广。公交国有化、绿色化全面完成,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居民幸福感蝉联全省第1。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的喜人成就,生动诠释着漯河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充分展现了广大干群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我们更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漯河建设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就一定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唯有实干方有作为,唯有担当方显忠诚,只要我们矢志不渝的“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就一定能奋勇争先、勇克难关、久久为功,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只要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赋能、协调发展、绿色打底、开放带动、共享共建,就一定能够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城市颜值、培育更多增长点、创造更优公共服务,让群众共享更好的发展红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漯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在漯创业兴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食品产业生态点面结合不够紧密、竞争优势仍需提升,现代物流业布局分散、亩均效益不高,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创新平台、金融平台等发展载体还不完善,发展动能亟待增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托幼、上学、就医、养老等方面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竭尽全力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重托和期望!

二、2035年远景目标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漯河追赶跨越和大有可为的关键五年。面对发展位势强化期、改革创新突破期、对外开放跃升期、工业化城镇化提质期、治理体系变革期“五期”叠加,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我们要持续保持战略定力,勇于知难而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漯河市委关于制定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纲要草案》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我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方面,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具有漯河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林美水秀,建成生态宜居美丽新漯河。改革开放方面,各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新发展动能充分释放。社会治理方面,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漯河,平安漯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民生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实施新时代漯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个一”总体部署,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漯河开好局、起好步,谱写新时代漯河奋勇争先、出彩添彩绚丽篇章。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用“两个上台阶、四个走前列、两个大提升”描绘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跨上一个大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总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持续增强。二是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大台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三是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全面形成。四是城乡建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五是环境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生态环境全省领先、营商环境全省领跑、政治生态全省一流,市场活力充分激发,成为全省最宜居宜业的城市之一。六是发展动能转换走在全省前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通道更加顺畅,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七是社会文明程度大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进入更高水平,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八是社会治理效能大提升。法治漯河、平安漯河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实施“八区联动”战略举措,从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强安全和法治建设等8个方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以上8个方面重点任务,集中体现了市委“十四五”时期的战略意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心。

各位代表!“十四五”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汇聚各方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我们要按照规划要求,勠力同心、真抓实干,为实现宏伟蓝图砥砺奋进,奋力谱写新时代现代化漯河建设新篇章!

三、2021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值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完成省定任务,粮食产量保持在36亿斤以上。实现上述目标,做好疫情防控是前提和基础。我们要继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创新引领,培育高质量发展引擎。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铆合,打造服务和支撑漯河现代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提升我市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打造创新平台集群。完善和提升双汇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功能,新培育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家以上。加快实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行动。持续壮大三大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完善人才资源库、企业技术难题库、成熟技术库,探索政校企共建共购共享科研装备,强化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后台技术支撑。加快创新食品与生物工程研究院建设,探索实施面向市场主体、政校企合作的股份制模式。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全面落实与江南大学“1+N”战略合作协议;与河南工大共建食品机械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基地;加快建设食品产业技术市场,推动漯河成为中国农科院等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小升高”培育行动,全年力争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现商标质押贷款业务在我市直办。支持双汇、卫龙等发展工业设计,大力培育“工业精品”产品。深化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作,加快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和机构市场化改革。推进省市共建河南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域创建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推进“标准化+”战略,深化与中标院战略合作,实施食品安全标准化、商贸物流标准化等一揽子专项工程,积极申报全国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市。

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深化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沙澧英才”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价值激励留住人才机制,引进更多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着力培育实用技术人才,力争全年新引进培育6个高层次创新型科技团队。充分发挥财政奖励、研发补助和科技金融服务等撬动效应,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券、科技贷等扶持政策,形成更多资金支撑。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创高质量发展优势。树牢产业生态理念,实施产业链长制,放大食品和物流两大优势,着力培育和打造“1+8+N”现代产业体系。

增强食品产业格局“势能”。推动国际食品名城建设,围绕3000亿级以上的食品全产业链、5000亿级以上的绿色食品全产业生态目标,加快推进产业链“六个打通”,打造研发创新、检验检测、质量标准、食品云“四大平台”,强化物流和现代农业“两大支撑”,用好“六大抓手”,支持绿色食品企业瞄准细分市场,尽快成长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持续培育食品机械、包装机械产业,加快经开区智能食品装备专业园区建设,完善一期后续工作,加快二期建设,抓好产业链图谱招商,建好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大型关键设备园区共享,支持企业开展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加快临颍县河南(广东)精密制造产业园建设,着力培育百亿产业。持续发展食品包装产业,以临颍食品饮料包装产业园建设为重点,依托双汇彩印包装、南街村彬海胶印、嘉美印铁制罐、福贞金属包装、卓智新型包装等企业,推动食品包装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推动漯河烟厂包装园区加快建设。持续发展功能性食品、保健性食品和特膳特医食品,推动食品产业高端化,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围绕微康生物益生菌300吨菌粉产能,抓好微康食品微生态产业园建设,支持玛士撒拉持续扩大产能,推动江门量子高科等链条企业签约落地;加快引进泰格集团、方达集团、恒翼集团等医药项目。持续培育高端、绿色食品添加剂产业,加快推动金大地总投资68亿元的60万吨食品级、医用级、注射级小苏打等四期项目,推动中盐公司高端盐系列生产项目和威森生物苏糖酸镁、苏糖酸钙等食品添加剂项目尽快发挥效益;支持中大生物丰富产品种类;支持双汇、南街村、嘉吉等研发生产骨素、果糖、调味品等食品添加剂和辅料。持续发展冷链物流产业,落实支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产业主体,强化土地、用电、融资等要素保障,鼓励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冷链物流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力争更多冷链物流企业进入全国百强。加快临港产业园冷链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积极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双汇物流加快建设第四方冷链物流平台。持续发展宠物食品产业,加快召陵区宠物经济园区建设,推动艾德奥等10家企业落地投产;加快嘉吉20万吨预混料项目建设;深化与希望饲料合作,加快建设生物蛋白肽和动物饲料项目。

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持续做大现代物流,以临港产业园、龙江物流园、临颍县现代物流园区等为载体,培育壮大港口、粮食、汽贸、医药等特色物流产业集群。深化提升“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品质内涵,开展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推动“三通一达”等漯河分拨中心提升管理层级,着力提高亩均效益。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培育细分领域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液压科技、装配式建筑、高端化工、电力装备、精密制造、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家居等8个细分领域百亿级产业集群,完善园区功能,壮大龙头企业,强化科技支撑,图谱式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集群集聚发展。抓好重点企业倍增工程。紧盯35家倍增工程企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双汇新总部、智慧冷链物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力争营收突破800亿元;卫龙三期休闲食品产业园建成投产,力争营收超百亿元;漯河烟厂易地技改迁建项目建成投用;南街村调味料等项目加快建设。壮大优势企业群体。深入推进亿元企业培育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推动平平食品、利通液压、天壕新能源等优质企业上市。全面落实减税降费让利各项政策,完善企业帮扶政策“工具箱”,支持企业稳定有序发展。扎实推进“三大改造”。推动200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利通液压、建泰科技、永光电力等项目建设,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一轮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30%。深化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腾讯、南威软件等合作,加快建设腾讯云工业云基地,培育壮大中国食品云平台。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双汇云商”成为全省新基建示范项目,完成40家企业两化融合贯标,新增800家企业上云。

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以“市商务中心区+服务业专业园区”为载体,加快98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年度完成投资185亿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抓好跨境电商综合体、红人特区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培育壮大家政、育幼、养老等产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抓好邮储大厦等项目建设。深入挖掘许慎、贾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食品文化小镇和盐文化小镇建设,促进食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抢抓我省实施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机遇,聚焦10个新兴产业,争取进入全省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5G等产业链体系。建成5G基站2000个,乡镇、农村重点区域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建成5G示范应用智能化园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抓好绿地超高层、昌建总部港等项目建设。

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落实落细“三提两改”重点任务,完成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持续开展制造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实施差异化资源要素配置。扎实开展“百园增效”行动,建立健全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依据各县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按照“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的思路,规划建设生物医药、智能食品装备、绿色装配式建筑、液压科技等专业园区,建立健全“园长+专班+规划+台账+奖惩”工作机制,着力打造细分领域的“专业店”“精品店”。

(三)聚焦供需两端,夯实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外贸出口等各环节,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林水等重点领域,接续实施500个重大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100亿元以上,其中省定、市定重点项目15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23亿元。抓好临颍智能家居生产基地、迪信通5G智能制造产业园等65个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园等36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抓好漯河港至北汝河口段、示范区沙河路及沙河大桥、5G网络等41个城镇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滨水滨路休闲健身乐道等11个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建设;抓好舞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德康农牧100万头生猪产业化等3个农林水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做好地方政府债券申报发行。深入推进“四比四看”,持续开展重点项目观摩评价、集中开工等活动,健全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领导分包、考核奖惩等机制。完善项目储备动态管理机制,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大盘子。

夯实消费基础作用。持续开展“千企惠民促消费”活动。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家电更新等政策,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支持中心城区打造一批特色品牌消费集中区。支持县区改造提升步行街区,鼓励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等业态模式。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提高城乡配送效率。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增强出口促进作用。落实上级外贸扶持政策,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着力引进加工贸易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支持更多企业争创知名品牌、开展产品质量认证、注册境外商标。

(四)加快乡村振兴,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板。以提高农业生产与食品工业的适配性为抓手,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下转03版)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