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国霞 特邀顾问 刘志伟
1抗战相持阶段 共产党遭打压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兵力不足,政治经济困难,国内人民厌战情绪增强。特别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的广泛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消耗和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对其构成了严重威胁。日本帝国主义调整侵华方针,对国民党当局从原来的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诱使国民党政府投降;扶植伪政权,实行“以华治华”;破坏统一战线,积极反共,把军事进攻重点转向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加强对其占领区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日军侵华方针的调整,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减轻。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也随之日益严重。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公开叛国投敌,建立汪伪政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通过了“整理党务”决议案,秘密通过了《防止异党活动办法》,决议设立“防共委员会”。根据“整理党务”决议案的原则,会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防共、反共措施,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逆转。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豫北、豫东、豫南大部分地区沦入敌手。在国民党统治的豫中、豫西广大地区,国民党顽固派把主要斗争力量转向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同共产党合作的进步人士。
1938年秋,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驻防豫西,一战区政训处改组为政治部,主任由倾向国共合作的李世璋改为三青团干事长袁守谦担任。袁守谦下令撤销了各地民运办事处、民运指导委员会,查抄了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大肆迫害协会领导人。
1939年春,为贯彻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国民党在洛阳召开团长以上人员参加的华北军事会议,通过“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反动纲领,布置推行“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从此,国民党顽固派在河南反共、反人民的活动更加猖狂。在豫中,主张国共合作抗日的襄城县长李锋被革职,各县群众抗日救亡团体被取缔,地方势力中亲共、主张积极抗日的进步人士遭到排斥、打击,一些反共坚决或与日伪有勾结的人物一时得势,反共言行甚嚣尘上,统一抗日局面遇到了严重困难。
巩固党的组织 壮大革命力量
2
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逆流,中共中央发出一系列“反分裂、反倒退、反投降”的指示,要求全党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做好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变和各种意料之外的突然袭击。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撤销长江局,组建中原局,刘少奇(化名胡服)任书记,统一领导指挥江河淮汉间的抗日战争。为适应战争发展的新形势,中原局决定撤销河南省委,成立中共豫西、豫南省委。
为迅速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刘少奇、朱理治、李先念等从延安出发,奔赴中原,着手加强和发展党在华中地区的抗日力量。1938年12月,中共豫南省委(亦称豫鄂边区党委)正式建立,朱理治任书记。根据六中全会精神和豫南党的实际情况,省委确定了豫南党的中心任务:放手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做好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1938年底,省委根据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议”精神,将中共豫中特工委改为中共豫中地委,张维桢任书记,樊杏生、杨毅先后任组织部长,张静超任军事部长,张刚为秘书。地委机关先设在舞阳县城党员柴凯家中,后转移到县城西南角一个老百姓家里,最后移到舞阳西南梁八台。豫中地委依据省委指示,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斗争实践中大力发展党员,壮大和巩固党的力量,使其保持旺盛的革命士气。
郾城工委建立后,地委为了壮大郾城党组织的力量,于1939年2月增派韩赓尧、郑力平、刘艺亭、高锦云到冠英小学教书,帮助朱灿东工作。朱灿东仍担任书记,韩赓尧任组织委员,蔡永令任军事委员,郑力平任宣传委员,刘艺亭任农工委员,高锦云任妇运委员。同时,胡开化从延安回郾城工作时,地委指示他单独发展组织开展活动,与地委直接联系。这一时期,郾城工委先后建立了大刘店、新店、城内、东北四个区委,发展党员42人。
1938年12月,舞阳县委书记周泉森调省委任巡视员,胡田希任书记职务,罗林任组织部长,臧宝兴任青年部长,李持英任妇女部长,苗宝泰任宣传部长。县委下设东南、西南、东北、城北、城关五个区委。1939年4月,县委书记胡田希、东北区委书记胡赞扬、城关区委书记邢盘根赴竹沟参加省委召开的组织工作会议,听取省委“向农村向地方武装发展党员”的指示。回舞阳后,县委和各区委积极贯彻省委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在农村和地方武装中积极发展党员。东北区委在几个月内发展党员30多人,全县党员共计390人。
这一时期,临颍党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为了加强党的组织,壮大革命力量,1939年6月,豫中地委组织成立了中共许昌县委,负责许昌、临颍两县党的工作。刚从陕北公学毕业归来的张绍渠受命回临颍建立中心党支部,并担任书记。张绍渠回临颍后,积极联络原来关系失联的党员,发展新党员,先后建立了城关党支部、繁城党支部和城东五里头党支部,共有党员13名。
解决思想问题 增强基层战斗力
3
在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巩固党的组织过程中,中共豫中地委还根据党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的要求,从掌握扩大地方武装、准备发动游击战争的战略高度,积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张维桢等地委负责同志巡视各县工作了解到,虽然抗战开始后豫中党的组织力量迅速恢复发展,形成大好局面,但也存在一些弱点,主要表现在思想素质、组织生活、组织纪律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加之国民党顽固派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政治环境已不如抗战开始时有利,豫中地委认为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难以应付突然的变化。地委决定下功夫在党内进行一次思想和组织整顿,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保存和巩固党的组织,以实现省委确定的“依据现在党的基础,在保存党的力量、巩固党的组织的原则下,把河南打造成一个进可以战(发动抗日游击战争)、退可以守(防止反共分子进一步向我们进攻)的党的中心任务”。
1939年2月,中共豫中地委书记张维桢在舞阳主持召开了全区中心支部以上的干部联席会,重新传达了党组织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会上,根据豫中党组织的具体情况,地委决定停止发展党员,整顿党的组织,并确定了整顿、巩固豫中党组织的几条原则:自上而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举行党员重新登记和个别谈话;建立支部生活制度,在每次会议上讨论一个基本政治问题;编印适合农民文化程度的“政治基本常识解答”,说明什么是共产党及共产党的组织原则,什么是党的纪律,发展党员的方式及手续如何,怎样组织支部及开展支部工作,为什么要缴纳党费等。为了加强各级干部对马列主义的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党的地方群众领袖,豫中地委指令各县选送年轻共产党员及先进青年到省委竹沟教导队或延安学习。他们在学习期间,聆听刘少奇讲《共产党员的修养》和省委领导讲授《帝国主义论》《社会发展简史》《大众哲学》《论持久战》《游击战术》《统一战线》等,从而加强了马列主义修养,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对党的忠诚性和对革命的坚定性。
1939年10月,豫中地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党组织的指示,遵循省委制订的对党组织进行全面整顿的主要方法和内容,依据豫中的主客观环境,制订了具体的整顿措施:加强对党员的阶级教育、党的知识教育和革命气节教育,坚定阶级立场,增强党性,反对妥协投降;整顿党的组织,强化各级组织及党员的组织观念,清洗各级组织中的不可靠分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加强了豫中地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工作作风上有了改进,克服了组织上的散漫与混乱现象,纠正了同党组织对立的情绪和倾向,清洗了异己分子,纯洁了党的组织,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并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力量。
至1940年,舞阳、叶县、郾城、西平、遂平、泌阳、许昌、襄城等地都建立了县委或工委,临颍建立了党的中心支部,整个豫中有8个县(工)委、8个中心支部、151个支部,党员1750人。豫中地委成为当时全省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委。
参考文献:
①《漯河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②《漯河市革命遗址通览》,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