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6月7日 星期

非遗沙河调 传承故事多


编者按:

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是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记录时代变迁。今年我市有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近日,我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出,共有19项入选。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22项、市级非遗98项。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是不变的课题。我们遴选我市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采写“关注漯河非遗”系列报道,旨在记录我市非遗现状,关注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让我市的非遗项目散发出独特光芒。

■本报记者 尹晓玉

豫剧沙河调是我市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2015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今年3月,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公示期满,我市申报的豫剧沙河调出现在公示名单中,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豫剧沙河调自清朝中期一脉相传至今,200多年来,它与漯河都发生过哪些故事?近日,记者多方走访,为广大读者揭秘豫剧沙河调的前世今生。

融合发展 传唱百年

沙河调是豫剧四大流派之一,产生和发展于沙河流域,漯河、周口、商水、沈丘、郸城、界首等地都是沙河调的发源地和流行地区。

谈及豫剧沙河调的起源,多年来致力于沙河调的拯救、传承、创新的我市知名剧作家余飞表示,清朝雍正年间,漯河有很多戏曲班演出,看戏是人们的重要休闲娱乐项目。罗戏和眷戏在当时很盛行,目前这两个剧种均已失传,但它们对豫剧沙河调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当时,因这两个剧目演出内容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有相悖之处,在康熙年间,连续两任郾城知县都曾下令禁演罗戏、眷戏,使艺人失去生活来源,老百姓的娱乐生活也受到了限制。

这时,一些新的剧种进入繁华的水旱码头——漯河,给漯河的戏剧演出带来新变化。其中河南梆子因与罗戏、眷戏的发音、道白及表演的程式接近,传入漯河地区后很受欢迎,后逐步融合了沙河一带的号子声、叫卖声等,形成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被老百姓和从业艺人叫作“本地梆”,也就是沙河调的前身。

“沙河调”一词的提法,最早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河南省的一次文艺座谈会。当时的省文化厅副厅长、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冯纪汉提议,根据流传地域、演唱特色等特点,把豫剧归纳为豫东、豫西、沙河和祥符四大流派,得到文化界和戏剧界的广泛认可。

剧目丰富 绝活儿精彩

古代不允许女性抛头露面,很多剧目在早期是没有女演员的。沙河调也是这样,它的生角儿演员比旦角儿更受推崇——王文才、贾窝、魏金喜、唐喜成、刘法印、李顺、梁振启、申文献、曹江、陈铁头等,在豫剧界非常红。

今年56岁的陈守凯是豫剧沙河调市级非遗传承人。谈起与沙河调结缘,他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父母在剧团从事戏曲演艺工作,主要唱的剧目就是沙河调。他从五六岁开始跟着父母学唱《黄鹤楼》《对花枪》等沙河调名曲。16岁时,陈守凯进入西平县豫剧团,拜沙河调代表人物之一刘法印为师。1985年,陈守凯调入漯河市豫剧团,成为一名专业的沙河调演员。2015年,沙河调入选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陈守凯被评定为豫剧沙河调市级非遗传承人。

从1983年开始,在近40年的演艺生涯里,陈守凯演出3000多场,塑造了《黄鹤楼》中的周瑜、《对花枪》中的罗成、《韩信拜帅》中的韩信、《台北知府》中的陈星聚等多个经典角色,备受戏迷喜爱。曾有北京的大学生、广州的戏迷专门到漯河找他学习沙河调。

谈起沙河调的特色和绝活儿,陈守凯如数家珍——沙河调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通俗易懂,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能表达愉悦的心情,也能营造热烈的气氛。沙河调绝活儿更是丰富多彩:李顺先生的绝活儿漱牙,能同时把六颗几寸长的公猪獠牙放在口里滚动且不误道白;他生前被誉为“活判官”,演判官时能让眼睛瞬间通红。贾窝先生演被斩首的戏时,能将粉脸陡然变得蜡黄,同时两行鼻涕从鼻中流出,把一个人的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沙河调老艺术家们绝活儿很多,有一些没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表演最多的绝活儿是咬牙、倒座椅等。”陈守凯说。

沙河调到底有多少保留剧目?余飞表示,前几年故去、曾被观众送号“扯烂蟒”的沙河调老艺人常毛先生生前说过,仅他全本会背的戏就多达300多出。很多剧目没有文学剧本,靠口口相传,老艺人去世后,剧目也随之失传。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剧目得以保存和流传,如《三打雷音寺》《白莲花》《寇准背靴》《黄鹤楼》《破洪州》《南阳关》《沙河店》等,其中很多剧目在漯河经常演出。

文化瑰宝

绽放光芒

沙河调作为豫剧四大流派之一,它的形成、发展与豫剧的形成、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是豫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它的剧本本身就极具文学性,舞台演出更是一门综合艺术,含杂技、说唱、舞美等,在审美、娱乐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为主要发祥地和流传地,沙河调在我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尽管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在广场、公园、大街小巷,依然经常能听到戏迷演唱。市豫剧艺术中心作为专业的戏曲演出团体,每年关于沙河调的演出多达150余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沙河调的传承发展,把它作为一张文化名片进行打造,从政策、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进行扶持。市戏曲创作室和市豫剧艺术中心更是守正创新,通过走访老艺人,录制和整理了很多唱腔、唱段、剧本。目前已整理出数部沙河调传统剧目,如《白莲花》《黄鹤楼》《雷音寺》等,并将他们搬上舞台,成为常演剧目。

2017年和2018年,我市分别完成了30分钟的沙河调电视纪录片和60分钟的沙河调经典唱段光盘的录制,并出版了沙河调专著《铿锵悠扬沙河调》。为培养沙河调传承人,市豫剧艺术中心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豫剧沙河调培训工作,开设戏曲表演大专班和中专班,2019年已经完成招生和开班工作,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豫剧沙河调这块传统的文化瑰宝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我将一直唱下去,唱给更多人听,也会努力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陈守凯说。

(图片由市戏曲工作室提供)

陈守凯扮演的岳飞。

沙河调剧目《白莲花》剧照。

沙河调剧目《南阳关》剧照。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