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晓甫)火红的六月,金灿灿的收获。这两天,临颍县繁城回族镇尼庄村种粮大户王武闯心里乐开了花:1600多亩优质小麦已卖出去800吨,有的以每斤1.32元的价钱卖给了面粉厂,有的以每斤1.36元的价钱被种子公司回收。“今年种的‘新麦26’是优质强筋麦,抗病能力强,加工的面粉稳定性强,做出的面条筋道有嚼头。”和优质小麦打交道13年的王武闯告诉记者,今年他的优质小麦亩产1200斤,现在仓库里还剩150多吨,很快也要卖给面粉厂。
王武闯是一个缩影。在漯河,食品产业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使传统农业实现了结构优化。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2016年为41.3万亩,2017年为75.6万亩,2018年为101.99万亩,2019年为109.97万亩,2020年为119.36万亩(占总种植面积235.44万亩的50.7%)。
近年来,我市依托龙头企业成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步伐。位于郾城区的河南雪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综合服务中心,6座烘干塔正在建设,旁边的3个容量为3000吨的立筒仓已储存了不少小麦。“今年与周边小麦种植大户签订优质小麦订单,既保证农户优质麦卖个好价钱,又让公司拥有了优质粮食原料,降低了采购成本。”河南雪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庆生告诉记者。
目前,全市已建成中粮、雪健、南街村、舞莲等8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包括82家种植合作社、11家粮食收储企业、8家粮食加工企业、32家食品生产企业和16家农业综合服务企业。
除了龙头企业带动外,市场需求也促使种植结构悄然发生变化。6月8日,舞阳县太尉镇东王村联兴花生种植合作社里,成包的优质花生种子正被工人卸下。“小麦刚收完,这两天公司正给农户派送花生种子。这个优质品种是‘宛花308’,主要用来榨油。”合作社负责人关伟强告诉记者,(下转02版)
左图:召陵区召陵镇杨庄村麦收现场。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