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9日 星期

“双王镰”唤起麦收记忆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麦收季。现在还有很多人把收麦说成割麦,因为在收割机出现之前,收麦是用镰刀割的。收割机的出现让镰刀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日,召陵历史上的名优产品“双王镰”的相关介绍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唤起一代人关于镰刀的记忆。“双王镰”有着怎么样的故事?记者进行了探访。

“我在淘宝街看到一个黑色的招牌,感觉很有年代感,就买下了。拿回家后,父亲说这是召陵生产镰刀的门店招牌。曾经召陵生产的‘双王镰’在全国都很有名。在收割机出现之前,一到麦收季节,大家都先磨好镰刀,天不亮就起来,下地割麦。辛苦是辛苦,但更多的是丰收的喜悦。”“80后”男孩谢扬扬告诉记者,他无意间买的一个小物件,让身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想起了“双王镰”的辉煌时期和用镰刀割麦的场景。

提起“双王镰”,不少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都略知一二:原产地是召陵区姬石镇杏树王村,曾是全国红极一时的名牌农具。杏树王村村支书王保喜告诉记者,村里老人代代相传,他们村生产镰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那时,有三兄弟从山西省来到杏树王村,在村里支起小炉子打铁,专门制造收割庄稼的农具。到了清朝时期,杏树王村已经有300多人,大家开始种高粱。因为高粱秆高两三米,不用工具无法收割。村里有人发明了收割高粱的钐刀,跟镰刀相似,但是刀柄很长。后来,随着农民开始种谷子,农具也逐渐演变成了镰刀,杏树王村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打制镰刀。因生产者都姓王,故在镰刀上打一“王”字作为印记,称为“王字镰”。

王保喜告诉记者,据村里的史料记载,1645年,杏树王村发生严重的旱、蝗灾害,人民生活穷困潦倒。村民王双义带领全家逃荒到今项城市落脚,拜师学打铁,苦学四年艺成。1649年,王双义带领全家返回杏树王村,立炉锻打镰刀。因其和师傅皆姓王,故定名为“双王镰”。“双王镰”质量上乘、光亮锋利、美观大方,很多农民专挑有“双王”印记的镰刀购买。

“1980年前后,我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时使用的还是‘双王镰’。那时候‘双王镰’是全国知名品牌,很畅销。”王保喜告诉记者,“双王镰”从选料到生产,每一道工序都很严格。其做工精细、造型美观,使用起来轻便锋利,有不断钢、不虚尖、不卷刃、不夹灰等“八不”特点,在用户中享有盛誉,产品畅销省内各地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收割机的出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镰刀逐渐退出农业生产舞台,“双王镰”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双王镰’是我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村里没有人生产镰刀了,但‘双王镰’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我们正在村里搜集它的制造工具、招牌等物品,希望把这个历史印记长久保存下去,让年轻一代能看到它曾经的辉煌。”王保喜说。

双王镰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