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15日 星期

迎端午节 学传统文化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挂菖蒲,带香包……”6月10日,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团在召陵区人民路小学举行了“端午话粽”主题系列活动。在主题班会上,各班班主任带领小记者们追溯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主要习俗,并给学生讲述了屈原的故事、欣赏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等,让大家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的时候?小记者们并没有被难倒,“挂艾草、包粽子、划龙舟……”大家踊跃回答。

随后,小记者们相互进行采访。

“过端午为什么要包粽子、吃粽子呢?”课堂上,老师第一个提问。“据说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投江后,当地老百姓为了不让他的遗体被鱼吃掉,就往江中投放粽子,所以每到端午节便有了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小记者李鑫磊有备而来。

活动现场,当记者提问:“你们知道五彩绳是由什么颜色组成的吗?”小记者蒋雨轩不假思索地回答:“五彩绳由红、绿、黄、白、黑五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在端午节佩戴可以起到驱邪、避瘟的作用。”接下来,小记者们认真将五彩绳搓成一条彩色的手绳。

“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时节佩戴香包呢?”看着一个个精美的香包,小记者雷清清好奇地问。

“问得好!”该班班主任解释说,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民间就有端午节佩戴香包的习俗。香包不仅漂亮,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且因为其内含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更有避除秽恶的寓意。“许多端午习俗都蕴含着特殊的寓意,比如,穿五毒兜是避五毒、挂艾草是驱邪驱蚊、喝雄黄酒消除疫病等。此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不了解这些习俗的由来和传说,就不能算是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

“原来,香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小记者雷清清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端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我要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小记者们展示香包。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