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18日 星期

巩固政权 倾力支前
——漯河解放时期革命故事(三)

■本报记者 齐国霞 特邀顾问 刘志伟

1漯河地方政权建立

随着陈谢、陈粟大军展开作战,漯河各地相继解放。为巩固与扩大新解放区,开展地方工作,发动群众建立反攻基地,解放军每解放一地,就采取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相结合的办法,迅速组建各级党政军机构,在新解放区建立民主政权。漯河处在豫皖苏和豫陕鄂(后为豫西)两大战略区接合部,豫皖苏五地委和豫陕鄂五地委、七地委分别建立了临颍、沙北、舞阳、郾城、漯河等县(市)委和民主政府。

漯河是豫中平原上的著名商埠,漯河车站是平汉铁路线上的主要车站之一,上通京津,下达汉广,沙澧二河自西而来在这里交汇,入淮河,汇长江,直达沪杭,地理位置优越。漯河成为联结豫东、皖西、淮北、豫西、豫南,辐射面积达50多个县、万余平方公里的货物集散地。漯河正位于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交界地区。开辟漯河工作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

漯河潜在的财力优势开始并没有引起豫西区党委的关注。1948年夏秋之交,刘伯承、陈毅到方城县独树镇听取二地委领导的全面工作汇报。当汇报到新区经济困难,干部连每个月两块钱的津贴都发不了,战士连双雨鞋也没有等情况时,陈毅当即批评说,你们是拿着金碗要饭吃,漯河是个好地方,为什么不加强开辟漯河的工作呢!陈毅的指示,使豫西区党委和二地委受到很大启发,他们随即组建了以地委委员齐文川为首的漯河市工作委员会,抽调得力干部配备工作班子,赴漯河开辟工作,旋又派二分区警卫营进驻漯河,负责警卫任务。

根据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漯河的具体情况,陈谢兵团首长和豫西区党委副书记刘杰亲自分析研究,确定了加强开辟漯河工作的正确方针,即:“漯河离敌人主力较近,处于敌我拉锯局面,当前应以游击姿态进行工作,肃清匪特,安定社会秩序,打击暗藏敌人,但打击面不能太大(尤其不要牵连与国民党有关系的商人);政权可搞‘两面’的,利用旧有保甲维持办公;坚决保护工商业,不搞没收;广泛宣传党的工商业政策,开始只收出入境税;对商人自卫武装给予扶持,不收缴商人自卫枪支;广泛宣传目前形势及政策,对外暂以办事处名义工作。”

8月18日,齐文川率领康国蕴、王健、李维之、朱干、吕仲文等27名干部从二地委所在地方城县独树镇出发,赴漯河开辟工作。1948年8月23日,漯河终获解放。8月31日,齐文川率工作班子到达部队驻地郾城北五里庙村,次日移驻郾城,第三天便简装而行,从小李庄渡口渡过沙河,进入漯河寨内,以马路街中段路南“清香池”澡堂为驻地。经过个别访问,熟悉工作环境之后,于9月5日正式贴出“豫西二专署漯河办事处”安民就职布告,全面开展工作。

漯河办事处分设工商局、公安组、行政组三个部门,分别负责税收、维持治安、打击匪特、建立政权和宣传工作。当时,虽然国民党和军政警宪主力已逃离漯河,但潜伏的敌特人员,残留的散兵游勇,以及地方上的反动武装,如潘子茂所部200余人、国民党郾城县党部书记长闫炳若所部300余人、国民党漯河警察局局长贺子达所部近百人、国民党第五专署特务大队大队长权斌所部百余人等,分别活动于郾城、黑龙潭、召陵、高桥、人和等市区周围,不时对市内进行武装袭扰,抢劫财物,刺探情报,造谣惑众,对进驻漯河开辟工作的办事处的同志威胁很大。为防不测,办事处的同志只得早出晚归,白天在市内工作,夜晚撤至沙河以北或澧河以西的农村住宿。办事处曾暂时移驻大新店、十五里店、裴城等地。

9月28日,豫西二分区警卫营抵达漯河,担任市区警卫任务,迅速击溃了盘踞在市区的匪特。30日,办事处再次进入漯河,在美国医院(即交通路沙河南岸原第一人民医院旧址)设立了办公机构,固定了办公地址,结束了“游击”状态。办事处把全市暂划作两个区:寨内及牛行街为一区,区委书记王健,区长崔瑞云;其余地区为二区,区委书记康国蕴,区长陈月立。区以下沿袭原保甲制,全市共有20个保。

2城市发展走向正轨

漯河办事处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发布解放军胜利的消息,以消除人民的疑虑,振奋民心,调动其积极性,争取利用旧有保甲出面办公,建立“两面”政权,鼓励商户恢复营业。后又相继召开了商人座谈会、保甲人员会议、学校教职员会议,贴出了安定社会秩序、争取保甲长与各行业工会办公、对工商业者的布告;印刷了四五种宣传品,广泛散发,在街头张贴标语;创办了《漯河简讯》;组织成立了漯河军事管制委员会,稳定市内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紧张、艰苦的工作,市内局面出现了很大改观,秩序稳定,群众已从观望转为欢欣鼓舞;旧有保甲人员开始大胆出面办公,建立了“两面”政权;商会、各行业工会已开始工作;广大商户已开始营业,并有徐州、界首等地商户迁到漯河。漯河市的生产生活秩序得到恢复,各项工作有了初步进展。

随着局势的日趋稳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豫西区党委决定将漯河市工委改建为中共漯河市委,书记为齐文川,并决定筹建漯河市人民民主政府。11月7日,漯河办事处于“中兴戏院”(即后来的“运工俱乐部”一带)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布成立“漯河市人民民主政府”,豫西二专署副专员梁仰云任市长,办公地址设在美国医院。

市政府相继健全了组织机构,建立了当时实际需要的财粮科、司法科、教育科、民政科、公安局、工商局、税务局等,并将市区划分为四个区。其中一区辖寨内及牛行街,共7个保;二区辖马路街及以南地区,共6个保;三区老街及以北地区,共5个保;四区辖京汉铁路以东地区共两个保及东南15个村庄。此外,还建立了人民银行、贸易公司。局势稳定后,废除旧保甲制,区以下设街,建立街政府。街下设闾、邻、组,45户为一闾,15户为一邻,5户为一组。后取消闾,街下改为邻、组。当时全市共设4个区,22个街和1个村政府。

至此,漯河由一个商业集镇开始逐步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全面脱胎换骨的中原地区的新兴城市。它的建立不仅使当地的各项工作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为漯河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还为解决整个豫西区的财政困难,支持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3倾力支援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豫东是这次战役第三阶段的重要战场。根据中央军委“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的指示,中原局于11月13日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各地党政军民充分认识这次决战的重大意义,紧急行动起来,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

漯河各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根据豫皖苏中央分局和豫西区党委的具体部署和下达的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出动民工,组织担架,赶做军鞋,碾米磨面,全力以赴支援淮海前线。民工们不畏天寒地冻,在送粮途中备受艰辛。有许多人饿了啃几口干馍,渴了吞几块冰,日夜兼程,充分体现了漯河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豫西二分区干部贾子宽带领民工送粮,一天没顾上吃饭。休息时,他们借米熬稀饭喝,不动一粒支前粮。临颍县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组织担架队2400余人。逍遥、陶城、王岗、黄连城四个区的青壮年劳力携带担架400副,由县支前大队大队长王锐锋带领,经鄢陵、太康、永城进入淮海战役前线。他们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向解放军前沿阵地运弹药、送给养,有力支援了大战。

1949年1月2日,漯河市市长梁仰云带领慰劳团,奔赴淮海前线,对子弟兵进行了亲切地慰问。平汉铁路漯河站工人,除自发捐款买了很多物品劳军外,还赠给解放军一面写着“攻必克,战必胜”的锦旗。他们在写给解放军的慰问信中表示:“我们工人与你们有着血肉相连、分离不开的关系,我们要全力将铁路修复,援助解放军全体指战员打过长江去,早日解放全中国。”

1月29日,脚行班(即搬运队)工人开会时,当场捐献3350元购买物品劳军。宏信、福华、德大、工友、华信等烟厂,均特制印有“赠品”字样的纸烟慰问子弟兵。中共漯河市委、市人民政府除捐出节余的1万元和日用品外,还赠送了锦旗26面。小南街3个小学生,11岁的袁月捷、9岁的魏兆祺和袁中兴,于1月28日将压岁钱300元送到民主政府,还附了一首歌谣:“解放军爱人民,人民也爱解放军。莫说我年幼,莫说我家贫,省吃俭用来献金,表表劳军一片心。”

舞阳县接到上级下达的支前任务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成立支前机构。各区设立民工大队部,下设中队部。每个中队由3个行政村的民工组成,每个行政村组成一个分队,每3副担架组成一个班,每副担架5人。全县共出担架1017副、工车124辆、牲口248头,参加人数5334人。沙北县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员6万余名,自制担架1万副,随时待命出发。沙北县县长宋显民亲率第三区担架大队9000余名队员,携带担架1500副,由纣城出发直抵郾城朱渡口一带,接收解放军伤员500余人,急行军100余里,将伤员安全转送到叶县白旦村,胜利完成了任务。

参考文献:

①《漯河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②《漯河市革命遗址通览》,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3月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