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6月25日 星期

司书臣:永远不忘党的恩


■文/图 本报记者 张俊霞

“我的命是共产党救的,我永远忘不了党的恩情……”近日,记者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卢庄村的一个胡同里见到司书臣老人时,他正在给孩子们讲党史。老人年近90,党龄55年,刚从工作人员手里领到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想起往事,司书臣老人眼睛湿润了。他告诉记者,他老家是许昌市襄城县的,家里六口人,因为闹灾荒饿死四个,剩下他和父亲两人,一路要饭到如今的卢庄村,算是扎下了根。

刚到卢庄村那几年,司书臣和父亲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日子渐渐好转。“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决定参军,保家卫国。”司书臣老人说。

司书臣1956年入伍,后被分到北京,成为一名通信兵。在部队期间,他刻苦训练,表现积极,受到领导和战友的好评。五年后,他转业到沈阳一家军工厂,并于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厂期间,他吃苦耐劳,多次被评为劳模、先进分子,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工会主席、副厂长等职务。后来,国家决定在甘肃组建军工厂,他因管理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作为军工厂前期筹建人员,被调往甘肃。在甘肃期间,他和前期筹建人员一起发扬艰苦朴素、不怕牺牲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由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工作,司书臣患了病。1986年,他因身体原因退休后回到河南。

“我是从卢庄村出去参军的,还要回到老家卢庄村。”他的请求得到了组织批准,党组织关系随之转到卢庄村。

“虽然脱离了工作岗位,但是我没有脱离党组织!”退休后,司书臣没有在家享清福,仍像退休前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想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多为家乡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他积极参加卢庄村各项活动,成为“五老”中的一员,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教育培养青少年上,经常义务讲课,讲述自己入党的过程、革命奋斗故事,以亲身经历引导教育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他参加面向青少年的座谈、讲座数十场,使数千名青少年受益,还被漯河三高、解放路小学聘为爱国教育讲解员。

这些年,司书臣还担任假期校外辅导员,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演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等。他被聘为社区网吧义务监督员,发现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时,总是耐心劝说,引导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我管理。他组织“五老”上街打扫卫生、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文明交通劝导。

儿女们曾劝他,年纪大了少在外面跑,多在家休息。司书臣说:“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只要我能跑得动,就要做一些对群众有好处的事,为社会文明和谐做贡献。”

司书臣(右五)在讲党史。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