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良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教养技巧可以提升孩子“由内而外”的自控力。孩子是否能学会掌控自己的冲动情绪和行为,关键看父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们。
父母如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制止孩子的冲动情绪和行为,只会让孩子恐惧、焦虑和紧张,根本无法帮助孩子发展理性思考能力、培养情绪自控力。
孩子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导致情绪冲动,如玩具掉了一个零件、游乐场的滑梯被别的小朋友抢占,都可能发脾气甚至哭闹不止。面对孩子强烈的情绪冲动,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是故意的,因此常用立刻叫停、忽视不管、不停说教、进行心理控制等应对方法,甚至采用打骂的方式来强势制止。
其实,父母采用暴力管教方式制止孩子冲动的情绪和行为,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与训练动物没有什么区别。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最多只能让孩子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快速停止哭闹,同时感到担心、恐惧、委屈、痛苦,却不能培养孩子的理性,不能让他从内心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能培养孩子“由内而外”的自控力。
父母如采用接纳、理解、支持、关爱、尊重、共情、情绪引导、鼓励、正确表扬等方式,能够有效刺激、训练和激活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脑区,促进大脑建立新的神经通路,增加神经元之间更多联结,从而提高孩子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
心理学家提出一种有助于提升孩子“由内而外”自控力的平和教养法,即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冲动情绪和问题行为时,要时刻保持平和与冷静,采用情绪引导的方式,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用强烈的情绪对待孩子。“平和”不是保持沉默,而是尽可能少用说教和讲道理的方式,尽可能压低声音保持冷静,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情绪引导,即父母通过共情的方式,感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的情绪逐渐冷静下来。情绪引导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处理强烈情绪感受的有效工具,能教会孩子掌握一种“情绪语言”,学会用“情绪语言”来表达和接纳自己的感受。当父母用心倾听并试图理解、接纳孩子的感受、体验时,情绪引导就开始了。
安宁和沉静的状态,能帮助父母把控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其能够站在自身之外觉察情绪而不被情绪所左右。父母尽量不要用发脾气、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让孩子顺从自己,此种方式既影响和破坏亲子关系,又没有给孩子做好的榜样。
情绪引导会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让亲子之间建立更亲近和信任的关系。父母首先要做到自我克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学会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