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7月5日 星期

毕业季 古人如何“找工作”


又到一年毕业季,除了高考,毕业生找工作便是最热的话题。而要找工作的人,不论古今,不论中外,都是首先要展示出自己的才能,让需要用人的人看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这样就有机会为之效力,施展自己的抱负。如辛弃疾所说的那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至于如何能让君王关注到自己,不同才能不同性格的人各有不同的方式。

壹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说到古人找工作,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愿者”,是愿意相信他、愿意任用他的人,也就是后来他遇到的周文王。姜太公钓鱼,与众不同,他用的是直钩,换言之,是没办法让鱼咬住之后无法摆脱的。这样的举动显然是怪异的,意不在鱼,而是通过反常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果然因此吸引了文王,历史上著名的一对君臣的遇合,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俗语云“命运青睐有准备的人”。姜子牙这是一种准备方式,还有人有另外的准备方式。比如,东晋的袁弘。

《世说新语·文学》: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琪所作咏史诗。因此相邀,大相赏得。

这段小故事里的袁虎,就是后来创造出成语“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袁弘。他年少时因为家贫,就替人做工运东西。清风朗月之夜,他在船上吟咏自己写的诗。这首先说明他是一个即使生活困顿,也懂得欣赏美好的人。冯友兰《论风流》中曾经总结魏晋风流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妙赏”。而能妙赏,总是与玄心、洞见和深情密不可分。所以他的吟咏,就分外有情致。这已经很能吸引人了,更重要的是,他所吟咏的还是他自己写的诗。因此,大将军谢尚非常赏识他,不顾身份之别,邀请他来相见,从此之后,他的名声大噪,踏入了仕途,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贰 李白不走寻常科举路

上述这段故事,让李白艳羡不已,他将之写到了他的诗歌里“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李白如袁弘一样能高咏,可是,世间已再没有谢将军了。这意味着李白的才能与抱负很难找到施展的机会。

就李白自己而言,他也是一个很擅长经营自己的人。他学成出川之后,先是在安陆一带漫游,其实就是一方面游览一方面结识那些可以引荐他的人物。在这个时期,他遇到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是第一个称美李白仙风道骨的人。李白《大鹏与稀有鸟赋序》中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此,司马承祯将之介绍给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再将之介绍给了皇帝玄宗。因此才有了李白布衣而得皇帝诏入京的故事。李白接到诏书,兴奋非常,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别金陵儿童入京》,其中有句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京师,玄宗皇帝尚未召见他的时候,老诗人贺知章慕名来访,一见倾心,呼为“谪仙人”,并解金龟换酒。李白的声望,因此而更加显赫。

但是李白在唐朝是一个异数,因为他不屑于走当时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通道:科举考试,而是希望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以走的是一条古意盎然的道路。

关于科举考试,中唐时期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唐朝士子的风气是考生在试前往往要把自己的诗文投递给某位很有声望的人士,希望赢得他的青睐及引荐,致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这就是所谓行卷。诗人朱庆余流传最广的诗《近试上张水部》就是这个风气下的产物。其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水部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籍。这首诗的另一个题目是《闺意上张水部》。诗本身是写一个等待拜见公婆的新娘子内心的忐忑,其实写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朱庆余自己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张籍接到诗后,非常赞叹,于是回了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意思就是告诉朱庆余,你的诗写得非常好。果然!因为张籍的大力揄扬,朱庆余声名鹊起,也的确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这个故事也因为唐朝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而成为佳话。

叁 苏轼才华有口皆碑

简单地总结说,古人在“找工作”的时候,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他想辅佐的君王关注到他,意识到他是非常之人。包括袁弘、李白、朱庆余,采取的都是同样的手段,不过是途径不同而已。

引起用人者注意的首先是要展示出自己的才能,其次时机也很重要。有两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也是和“找工作”直接相关的故事。平原君要出使,想从自己的三千门客中选择二十人作为随从。可是,只选出了十九人,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怀疑毛遂在门下多年都没有任何表现,毛遂回答说“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后来果然在毛遂的帮助下,平原君顺利完成了合纵的使命,也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成语。

如果我们纵览历史,会发现,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的时候,“人才”是有机会直接吸引到用人者的注意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选拔人才逐渐形成了一套机制,比如隋唐以来普遍实行的科举制,人才就需要纳入这套机制中来,才能得到机会。即使在这套已经非常完备的机制中,也有如苏轼那样的成功者。苏轼在四川的时候,曾经去拜会张方平,得到了张方平对其文章的首肯。在参加科举考试后,又以文章和应对得到了欧阳修和梅尧臣乃至仁宗皇帝的高度认可,苏轼的仕途之初,可谓充满了希望。不但他自己,整个的时代,朝野上下,都在等待着苏轼一展身手。据《海南日报》

李白醉酒于唐玄宗宫殿之内,由内侍二人搀扶侍候的情景(资料图片)。

《姜太公钓鱼图》李晓白 作

苏轼画像。(资料图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