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艳彬 通讯员 王仲芳)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乡村振兴局党组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坚持以脱贫攻坚精神为指引,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精心谋划组织,力求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扎实安排 周密部署
市乡村振兴局结合实际,建立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相结合,把业务学习、党建理论学习同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
该局通过参观学习、座谈研讨、宣传讲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先后组织党员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邀请“百名老兵讲党史”宣讲团成员刘银定作专题报告;组织全体党员到漯河二中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结合“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深入开展研讨交流;先后两次召开支部大会,组织全体党员专题学习研讨。截至目前,已开展集中学习14次,专题研讨交流7次,发表党史学习教育信息3篇。
立足本职 践行初心
市乡村振兴局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把办实事、求实效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为民担当的“检测器”。
加强监测帮扶。建立红、黄、绿三级监测预警机制,对“三类人群”进行动态监测,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综合保障等措施分类帮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防返贫监测对象1429户4381人,占脱贫人口比例的4.75%;防返贫监测对象中,已消除致贫或返贫风险的有1053户3168人,风险消除比例为72%。
规范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将2016年以来使用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贫困县统筹整合的财政涉农资金、彩票公益金、社会扶贫资金等纳入管理范围。实施规范联带行动,对联贫带贫周期短、收益分红不规范的项目,完善帮扶协议,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比例,确保依法规范联贫带贫。另外,针对各县(区)2021年项目库建设、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及扶贫资产管理工作,采取县(区)周报与市级通报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压实县(区)责任。截至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3036万元已全部下拨至县(区)。全市已对接项目131个,其中,已开工项目115个,开工率达87.79%。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调研,对郾城区新店镇勤康乐养殖有限公司、舞阳县侯集镇阳光禽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两个项目共投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57万元,累计带动604户贫困群众增收。
强化消费帮扶。以消费帮扶“六项行动”为抓手,先后组织开展“庆‘五一’、促消费、惠民生、助力乡村振兴”“漯河食博会消费帮扶”等产销对接活动,持续开展爱心消费帮扶活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消费帮扶专柜108个,培育消费帮扶市场28个,“三品一标”产品认证106个,组织消费帮扶献爱心活动280次。
落实好党员支部“双承诺”事项。以“双承诺”活动统揽“双报到”“双结对”,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舞阳县吴城镇汪庄村开展“双结对 双承诺 双报到”活动。截至目前,党支部承诺事项5项,已完成2项;全体党员承诺事项38项,已完成16项。
再接再厉 接续奋斗
市乡村振兴局成立后,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为重点,主动作为,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乡村振兴局围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巩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监督等工作,先后起草了一系列文件,为推动有效衔接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截至目前,我市项目及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产业帮扶、“三类人群”监测帮扶、消费帮扶、扶贫信访等工作均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