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姜魁兴
整理/本报记者 李永辉
我叫姜魁兴,临颍人,1926年生,今年95岁。我的一生平平淡淡,却有一段经历无法忘却。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我原来的单位——许昌专员公署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撤销,我和同事被组织派到基层支援农业建设。1961年1月,我被组织派到舞阳县原孟寨区沟陈大队任大队长。1962年至1964年,我在孟寨区华店公社任书记。当时,很多驻村干部居住的地方很简陋,有人甚至住在牛棚里。驻村干部们吃的是派饭,也就是驻村干部轮流到各家各户吃饭。按规定,我每顿饭要交4两粮票和0.1元钱。为了不增加群众的负担,派饭到谁家,我每天就给谁家多交0.2元钱,并且一再向他们强调不准给我提供特殊照顾。由于我不摆架子、爱说爱笑,很快就和群众打成一片。
当时,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低,大家生活困苦。我们的任务就是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其他困难。我记得那是1963年的秋天,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导致田里积水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小麦种植,还让马上成熟的荞麦存在沤烂在田里的危险。怎么办?与公社的其他干部商定后,我们把各个生产队的壮劳力组织起来,先进行排水,再收割荞麦。架子车进不了地里,我们就一捆一捆地扛,这才勉强保住了大家来年的口粮。水灾过后,我又与群众一起下地劳作。拉犁、拉耙、拉耧,我都干过。在那段“牲口不够人来凑”的岁月里,大家虽然苦点儿累点儿,但对生活充满信心,都笑着面对。
衣食问题经过大家努力解决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对我触动很大。华店生产三队的华丰山两口子都是残障人,家庭条件差,生活极度困难。更要命的是,华丰山的妻子生产时难产。在生死关头,我冷静地想办法,以最快的速度请来外科医生,采取剖腹产的方式救下母女两人。人命关天,这件事给我提出了新课题——华店公社急需建一个卫生室,弥补乡村医疗条件差的不足。我找来其他干部,向他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表示赞同,并积极出谋划策。当时,其他地方的卫生室大多是借用的农舍,都是临时“对付”。我们本着做就做好的原则,用村内一块闲置地,规划建设一个小院落当作卫生室。说干就干,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三间大瓦房建好了。借用现在的话说,为了让卫生室显得“高大上”,我们把三间房做了详细分配,一间中医室、一间西医室、一间养护室,还在门口钉上了牌子。看着群众满意的笑容,我内心无比欣喜。
和群众共事不耍心眼儿,为群众办事坦坦荡荡,这是我驻村时对自己的一个要求。
我在华店驻村期间,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就是这样许许多多的小事,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不去,散不开,成为我难以磨灭的记忆,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2015年12月20日,我回到阔别50多年的华店村,见到了许多当时还是孩子的老朋友。“感谢姜书记为华店所做的一切,华店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大家都记得姜书记的好。你永远是我们的老书记。”已年过八旬的村民华德寅对我说,“现在的华店村虽然还不算富裕,但大家都在努力。尤其是党和政府一直在关注着华店村的发展,还不断地往我们这儿派驻村干部,帮助华店村发展。”
2020年12月27日,华德寅到临颍我家中看望我,同行的还有村“两委”干部。大家给我带来一个好消息——华店村已于2017年脱贫摘帽。这个消息让我感到无比开心。
2021年6月13日,华店村“两委”干部再次来到我家。大家围着我,畅谈华店村这几年的变化以及未来的规划。
大家一致提出让我谈谈。我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过,作为一个历史变迁见证者,说几句就说几句吧——事实证明,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农村的发展,政策支持、资金帮助、技术投入……尤其是近几年,党和政府提出脱贫攻坚,并如期兑现了诺言,让我们国家的人民彻底摆脱贫困。这是何等的壮举!老百姓吃好、穿好、住好了,接下来还要有更高的生活追求。党和政府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大手笔!作为一名老同志,作为一个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作为一个历史变迁的亲历者,我期望大家像战胜疫情一样团结一致,用十足的信心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姜魁兴(中)和华店村支书华中民(左)和漯河日报社驻华店村第一书记李永辉亲切交谈。姜晓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