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尹晓玉
图/本报记者 范子恒
1996年担任召陵区青年镇庞墩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徐俊青一干就是25年。提起他,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当村党支部书记要嘴勤、腿勤。只要是对群众好的事,就要办好。”徐俊青说。25年来,他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日前,记者对徐俊青进行了采访。
今昔对比 变化惊人
1964年,徐俊青出生在庞墩村一农户家中。成年后,他一直在外务工。1993年,抱着助力家乡发展的想法,徐俊青回到庞墩村,担任村委委员。199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在村“两委”换届时,徐俊青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以前的庞墩村,村委会成员办公的地方是3间破瓦房,村集体没有收入,是青年镇典型的落后村。如今的庞墩村,道路宽阔整洁,村民幸福指数在青年镇名列前茅。村庄的蜕变是全村干部群众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徐俊青二十多年来心系群众、倾尽全力谋发展的成果。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
日前,记者采访时,庞墩村93岁的八路军老战士庞风岗正在为党员干部讲红色故事。年初以来,徐俊青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力挖掘村里的红色资源,寻找能讲红色故事的老党员,定期开展讲党史活动。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徐俊青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党员是村里的财富。他们在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等方面作用非常大。我刚上任时,村里只有9名党员。”徐俊青说,他十分注重发展党员。如今,村里已经有34名党员。他和其他党员一起苦干、实干,带领群众探索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路子。
近年来,庞墩村通过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谋发展,各项事业都开创了新局面。
破解出行难 实干得民心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来,徐俊青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其中,最受群众称赞的是他为村民解决了出行难。
1996年,徐俊青刚担任庞墩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主干道上全是大坑,村民生活、生产极其不便。“因为村里路不好,人们出行不方便,周边村庄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我们村。”村民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况。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后,徐俊青组织群众筹资修路。在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干部群众不等不靠,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买砖渣铺路。大家齐心协力,在村里修出3条砖渣路。
1998年,徐俊青再次带领村民修路。徐俊青首先垫资5万元,其他党员干部纷纷垫资、捐款,村民积极响应。全村村民齐心筹钱,将村里的3条主干道修成柏油路并加宽。“那时候,我们村的路在十里八乡都算最好的。村民出行方便了,生活别提多幸福了。大家开始以村庄为荣,村‘两委’班子成员也更有凝聚力了。”徐俊青说。
2008年,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加上群众捐资,庞墩村又修了4条水泥路。截至2020年,庞墩村的道路实现户户通。“现在,家家门口都是水泥路,小孩子随意跑着玩儿,老年人也能放心地出门遛弯儿。”村民庞学堂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徐俊青把群众出行问题放在心上。
一心谋发展 村民齐致富
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数村庄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民尚未大规模外出务工。庞墩村因人均拥有耕地近两亩,村民生活条件在青年镇算较好的。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庞墩村经济逐渐落后于周边村庄。徐俊青在外打工多年,深知外出务工对于改善生活条件的意义。于是,他挨家挨户发动年轻人外出打工,并在村里组建建筑队,由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到广州、郑州等地寻找务工机会。
村民孙要忠自幼丧父,生活困难。1999年,他到了婚配年龄,但家里一穷二白,3间瓦房破旧不堪。当时,徐俊青主动找到他,借给他3000元钱,让他修房子、结婚。后来,徐俊青介绍他到新疆种地。如今,孙要忠在新疆承包土地搞种植,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成了村里发家致富的代表。2019年,孙要忠在村里盖了新房。“徐书记是俺家的贵人!如果没有徐书记的帮助,我也许没有机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孙要忠说。
2016年以来,庞墩村迎来了大发展:下水道贯穿全村,自来水、天然气进入村民家中,旱厕改造、煤改电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便利,荒坑改造、植树造林、种植花草让村民家门口风景如画。2019年,庞墩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这几年村里变得越来越好。以前,俺家门前是垃圾坑,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现在,垃圾坑变成了小花园,俺家门口成了村里的黄金地段。”村民庞胜利说,在徐书记的带领下,庞墩村一定会越来越美,村民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徐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