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7月9日 星期

王水才:党员身份是一辈子的坚守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今年87岁的王水才,出生于贫苦农家,在饥寒交迫中坚持读书,学生时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63年来,他把党员身份当成一辈子的坚守,矢志不渝地传承共产党人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作风。如今,年迈的王水才双目失明,但他仍坚持每天听新闻,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编成顺口溜,在小区里宣讲。

1934年,王水才出生于临颍县杜曲镇长枪王村。王水才6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带着他和弟弟过着穷苦的生活。他从小就帮着父亲干农活、做家务、照顾弟弟,13岁才开始上学。

“因为当时年龄已经很大了,我直接就上了二年级。”王水才说,他非常喜欢读书,学习特别刻苦,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考上初中读了两年后,王水才辍学回家务农。

尽管辍学在家,但王水才只要有空闲就读书,和同学、亲戚借来的书,他经常读至深夜。后来王水才在家人的安排下和一名叫李秀婵的女子结婚。善良的李秀婵主动承担了农活和家务,好让丈夫多些时间读书。“她虽然不识字,但深知读书好处多,经常鼓励我继续去上学。”王水才说,中考前,妻子借了粮食烙成饼,让他带着去学校参加考试。

那年,王水才不负妻子所望,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临颍高中。然而对贫苦家庭的人来说,求学道路异常艰辛。“我每周从家里带几个杂粮馍,夏天两三天就发霉了,冬天硬得跟石头一样。”王水才说,上学条件是艰苦的,但好在结果如人意。1956年,王水才被保送至许昌师范学校。在学校,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还担任了班级团支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58年,王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

谈及自己的入党经历,王水才显得格外自豪:“入党是无上的荣誉。当时,我心里有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决不辜负党员的身份。”

毕业后王水才留校担任辅导员,随后又到许昌师范学校附中任教。1974年,因妻子身体不好,他申请调回临颍县,在当时的临颍县广播站工作,至1994年退休。

从老师到从事宣传工作,在每一个岗位上,王水才都牢记党员身份,始终践行着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为人民服务。工作中,王水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据王水才的同事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王水才每天骑自行车二十多公里,到单位分包的村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之余,他经常热心帮农民干活,并通过多方协调,帮助分包村庄修缮了一座长年失修的桥。

退休后,王水才养成了天天读报、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并经常在社区和企业宣讲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

2015年后,王水才因眼病逐渐失明。从此,他每天6点、8点、12点、19点准时通过收音机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还经常把一些国家大事编成顺口溜。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布局好,‘四个自信’记心中,‘一带一路’倡议好,世界各地都欢迎……”7月5日,记者见到王水才时,他正在临颍县粼水立方小区向散步的人讲自己编的顺口溜,有人不明白的地方,他会详细地解释。

“我出身穷苦人家,6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我能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国家干部,点滴进步都是党给的,党员就是我一辈子的身份。只要我还能说话,我就要把党的声音、党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王水才说。

王水才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