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玲玲
图/本报记者 范子恒
从一贫如洗、偏僻落后的小村,到现在拥有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河南省第一批新农村规划建设引导点、河南省首批最美宜居村庄等一系列耀眼光环的明星村,30多年来,临颍县杜曲镇龙堂村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蜕变之路。
30多年来,龙堂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郭自安带领龙堂人,培育出一个集绿色种植、食品加工、家具生产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龙云集团公司。近日,记者来到龙堂村,采访了郭自安。
勇于探索
走上强村富民之路
70岁的郭自安精神抖擞,思路清晰,步履矫健。
“过去,龙堂村又穷又偏僻,地势低洼,一下雨就成灾。”郭自安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龙堂人。他们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却只能过穷日子。那时,龙堂人靠传统的柳编手艺养家糊口。
1976年,郭自安退役后,带着军人不服输、不认输的性格,进入龙堂村领导班子。1984年,郭自安成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带领全村百姓开始艰苦创业。
1991年,郭自安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下定决心要改变龙堂村的现状,要对得起父老乡亲的信任。
为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郭自安在村里挂起党风监督箱、群众意见箱,要求每名党员挂牌上岗;挨门挨户进行家访,了解民情,倾听民声。
郭自安上任之初,村内原有的面粉厂、砖瓦场均处于停产状态,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如何发展?怎样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并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令郭自安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万事开头难。郭自安深感肩上担子沉重。
“群众选咱当干部,咱就必须为群众办事,为群众创业,为群众造福。不开拓进取,不创办集体企业,就不可能挣大钱,全村人啥时候也富不起来,也奔不了小康。这次我是豁出去了,干不出个名堂,不让老少爷儿们过上好日子,就头朝下见人!”郭自安在召开班子会时,许下这样的承诺。
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为了找到适合龙堂村发展的道路,郭自安多次组织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到新乡市刘庄村、临颍县南街村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他组织大家开会讨论,研究村庄发展办法。
结合村里实际情况,郭自安最终确定走“砖瓦柳编起步、粮食加工致富、集体个体齐上、配套成龙互补”的具有龙堂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郭自安牵头办起了工艺柳编厂、面粉厂、砖瓦场等,并逐步扩大规模。创业伊始,郭自安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办工艺柳编厂缺资金,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建砖瓦场时,一场大雨袭来,患病在床的郭自安不顾身体虚弱,跳进窑道里一盆一盆地往外排水……
审时度势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工艺柳编厂、面粉厂和砖瓦场有了起色后,郭自安就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考察市场、收集信息。1992年春,根据市场行情,郭自安投资建起第一条挂面生产线。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此后三年,挂面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至1995年,挂面厂发展成为拥有6条生产线、日产90吨挂面的河南省最大的挂面生产基地。很快,在全省20多个城市,郭自安等人打响了“龙云”挂面品牌。
1997年,郭自安又投资600多万元,增加4条新的生产线,挂面日生产能力达150吨,创造了中西部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的奇迹。
为了更快地发展,在挂面厂的基础上,郭自安又兴建了锅巴厂、方便面厂等食品加工厂和制箱厂、运输公司等配套企业。如此一来,以粮食深加工为基础的龙堂工业园逐步形成,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令人欣喜的是,郭自安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将目光投向了高科技农业。
“谁有眼光谁经营农业。”郭自安把发展高科技农业作为龙堂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于1997年投资700多万元建起520亩的高效农业园区。渐渐地,“龙云”蔬菜享誉中原大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郭自安审时度势,转变经营理念,提出“多元化开发、多层次经营、多门路就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胆改革,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了创新发展。如今,龙云集团已发展成为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绿色蔬菜种植、休闲食品生产、粮食仓储物流、现代家具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为龙堂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践行初心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郭自安办公桌上的岗位牌上,写着他的职务、职责、电话号码和诺言。
“为群众造福,就是我最大的价值。”郭自安指着岗位牌的诺言告诉记者。
郭自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村党委书记的郭自安,始终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2010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建设龙堂村新型社区,走新型农村城镇化道路。在建成的龙泉小区和颍河家园小区两个新型农村社区,水、电、气、网全覆盖,道路、广场全面硬化、绿化,为居民营造了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养老院、卫生室等公共设施,让龙堂人过上了“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都市乡村居民生活。
“现在的生活,俺在过去做梦都想不到。”村民郭海山说。
2015年12月,郭自安结合龙堂村的实际情况,投资创办了龙堂村家训文化馆,围绕“传祖训、立村规、正家风”,对村民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村开展“征家训、讲家训、晒家训”活动,并聘请有专长的人士,把收集上来的家训资料分类整理,在家训文化馆内展示,供村民参观学习。
“开办家训文化馆,不仅是为了传承优良传统,激励年轻人奋发向上,还是为了全面提高龙堂人的综合素质。”郭自安说,龙堂村家训文化馆被省、市、县认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培训学习基地”。
除了家训文化馆,龙堂村还打造了文化长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广场。
在龙堂村文化长廊,色彩明快、生动活泼的图案,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内涵、《龙堂村村规民约》、龙堂精神等。
“这就是一处健身赏景、学习文化的室外教育平台。”郭自安告诉记者,他们还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春节的集体大拜年,“七一”听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八一”唱红歌、讲革命故事等,寓教于乐。他们连年评选好媳妇、好村民、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助力形成淳朴的村风民风。
如今的龙堂村,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关系融洽。
“干了这么多年村党组织书记,带领村民富起来,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我最欣慰的事。”郭自安说,“说到底,就是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郭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