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齐国霞)7月17日至7月22日的连续强降雨导致全市大面积农田严重积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会议,把农业农村防汛尤其是灾后农业生产自救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迅速转移工作重点,立即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快速恢复农业生产。
科学部署。市农业农村部门先后3次召开农业农村防汛调度会议,部署汛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灾后改种补种、种子种苗供应、农业汛情险情监测防控、技术宣传与指导服务等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灾情调查,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制订《漯河市农业生产救灾方案》,指导农民对受灾田块开展分类管理。
强化督导。市农业农村部门成立5个农田防汛排涝督导组,分包各县区调查灾情,了解生产救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快速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加强生产自救指导,让灾区农民尽快掌握关键救灾技术,促进生产恢复,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积极排涝。内涝发生后,市、县、乡、村四级可燃物禁烧工作队就地转化为农田防汛排涝抢险队。7月22日以来,全市出动抢险队员2.29万人,发动群众10万余人,投入大型机械738台、排水机电设备1428台,排出112.22万亩农田积水。
搞好技术指导。市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向县区下发玉米、大豆、花生、红薯等主要农作物灾后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印制两万份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鲜食大豆、杂豆等近二十种改种作物的种植技术宣传页,发放到重灾村;通过电视、报纸专栏广泛宣传灾后恢复与改种知识;组织46名专家技术人员分包受灾区域,帮助解决灾后改种补种技术难题。
抓好信息调度。灾害发生以来,市农业农村部门连续发布救灾供种调度信息5次,提供全国性种源供应单位及联系人信息300余份。认真统计种子实际到位数量、种类和改种补种情况,及时盘清底数,做到日跟进、日通报。
抢抓农时改种。市农业农村部门将1370万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及时下拨至各县区,引导灾区农民抢抓农时,尽快改种,稳定秋粮面积,稳定秋粮产能。目前,全市已补种、改种2.17万亩。
争取资金支持。市农业农村部门及早开展灾情统计,积极向上级部门上报灾情发展动态、经济损失情况。加强与保险机构的沟通,积极推动农业保险理赔工作。目前,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赔付1100万元,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赔付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