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8月13日 星期
从“乞巧节”到“中式情人节”
看七夕的古今嬗变


明天就是七夕了。七夕节也称作“女儿节”,自带一种婉约、浪漫的气质。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七夕既承载了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又饱含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从古至今,七夕的民俗活动都是丰富多彩的。有充满神奇色彩的,相传在七夕当夜待在葡萄架下就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悄悄话;有针对性较强的祈愿习俗,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还有拜织女、拜魁星以求实现愿望……这些带有仪式感的民俗传统延续古老的文脉,讲述着成人世界的不老童话。

浪漫七夕不只有情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描述,这是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随着时代发展,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拜织女、吃巧果、接露水等习俗渐渐丰富了乞巧的形式和内容。

相较于崇尚“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男子而言,“巧”是古代女子能安身立命的基础技能,也是贤惠能干、持家有道的代表。神话中的织女正是此中翘楚,作为天上的仙女,人们拜织女祈求获得相应的技能加持,正是勤劳的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乞巧,跟牛郎织女有关的“感情”也是七夕一个重要的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受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影响,自古以来有关七夕的诗词,一字一句总关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从惊鸿一瞥到两情相悦,再到情感日常,古人有关“感情”的智慧有一种洒脱,稠浓而不黏腻。

七夕文化的古今嬗变

从传统乡土社会发展至现代城市化,“心灵手巧”是美德但并不是唯一评判女性优秀的标准,女子与男子一样在社会中自食其力,通过努力获得认可。乞巧的社会功能逐渐弱化,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这时七夕的爱情元素被无限放大。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节日的普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发展的文化产物,也成了现代人生活的日常。相对于被商家等各种因素推波助澜的西方情人节,七夕也渐渐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口味和节奏,被潜移默化地打上了“中式情人节”的标签。

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活化的生活基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七夕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变迁的脚步中发生嬗变既无可厚非又在情理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更是这样。传统七夕向“中式情人节”的过渡,是其发展的适应和尝试,在西方情人节的庞大声势下,“中式情人节”的兴起未尝不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七夕来了,你打算怎么过呢?据人民网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