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8月13日 星期

初心如磐


在陈晓磐的帮助下,村里的贫困户生活步入正轨,走上致富道路。

(上接01版)

为民情怀 “群众的一碗水、一句话都让我无比温暖”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走访时,陈晓磐没少作难。

陈晓磐是外地人,村里人对他不熟悉。“有时候我入户敲门,老百姓一听我的外地口音,连门都不开。”陈晓磐说,群众即使开了门,也不愿多搭理,顶多出于礼貌生硬地应付一句“来了”。当时,群众对警察上门多少有点儿抵触心理,认为“警察进村没好事,不是抓人就是罚款”。

咋融入群众、变成群众自己人?咋才能让群众满意?这成了陈晓磐面对的首要难题。

“群众听不懂我说话,我就一点点学说本地话;群众不认可,我就挨家挨户跑,通过帮群众解决问题争取他们的信任。”陈晓磐说。

“怎样让老百姓记住我的电话、有事就找我呢?”陈晓磐从中国结上得到灵感,自费加工了8000余枚“警民连心结”——正面是“警民一家亲”字样,背面印有他的名字和手机号码。他挨家挨户发“警民连心结”,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不管风雨飞雪、白天黑夜,只要群众求助,他都第一时间赶到,尽最大努力解决困难。

今年80多岁的袁殿卿因多年前二分多地被村里划给别家做宅基地,感到合法权益被侵犯,多次到上级政府上访,但问题一直没得到妥善解决。陈晓磐知道后,积极协调,确认了土地性质,圆满解决了问题。“一共二分八的地,现在还给我了。这地中间有五年没种,村里还把每年的土地收入换算成钱,赔给我600块钱。”袁殿卿激动地说,“多亏了晓磐,我都不知道咋报答他!”

“没有晓磐,就没有我的今天。”46岁的潘某提起陈晓磐就感慨连连。潘某如今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植黄瓜、土豆、大蒜、洋葱等,走上了致富路。提起以前,他惭愧地说:“我年轻时候走了一段弯路,被判了四年刑。”潘某服刑期间,家里老人去世,出狱后意志消沉,不知道该干啥,出个门也怕别人笑话。这时,陈晓磐主动找到他,鼓励他坚强面对生活。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潘某思想发生转变,并有了承包土地的想法。陈晓磐主动借给他两万元钱,还帮他担保贷款,让他彻底走出了阴霾。

在大袁村,陈晓磐不仅是一名驻村民警,还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除了要处理警务工作,他还要帮着解决村里的各种问题。

村里留守儿童多,因缺少家庭的关爱和管教,安全意识淡薄,一到假期就“放羊”。一有空儿,陈晓磐就对孩子们进行法治安全教育,想方设法为留守儿童创造安全的活动空间。2008年,陈晓磐联合辖区的6个村和5所学校,捐资成立了“留守儿童温馨家园”,让孩子们假期有地方学知识、玩游戏。

一桩桩、一件件……陈晓磐用诚心、热心、细心换民心,逐渐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大袁村百姓为陈晓磐创作了一副对联:“进村头出巷尾法润百姓促和谐 小警务大作为德融万家保平安”,并挂在警务室门口。

如今,“有困难找晓磐,找到晓磐不作难”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群众看到他,不再是一声不情不愿的“来了”,而是一句热情洋溢的“回来了”。群众早已把他当成了村里人、自己人。

“其实群众都很淳朴,也懂回报。他们的一碗水、一句话都让我感到无比温暖。”陈晓磐说。

坚守平凡 “认准的事儿,就一定要干出样子”

2005年,陈晓磐到派出所工作时已经34岁,年龄有点大,而且业务不熟,电脑不会用,对法律更是一窍不通。

“人活一口气,咱不能让别人轻看。”陈晓磐自学法律,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到刑法、刑事诉讼法,一点点钻研,不懂就问,不明白就向行家请教。不懂办案,不会办案,他就认真学习别人的办案笔录。

功夫不负苦心人。陈晓磐从“业务小白”很快成了行家里手。前几年,所里的案件办理工作常常倒数,所长常挨批评。2006年,所里抓了十几名逃犯,其中9名都有陈晓磐的功劳。所里的案件办理工作一下排到了全县前列。

在大袁驻村后,为大力弘扬良好风气,陈晓磐把过去生产队时已损毁的大喇叭收拾好,挂在树上,建了“法律道德大课堂”播音室,后更名为“农村大讲堂”。他每天讲道德、法律、党史、国史,群众称他为“村里的播音民警”。

45岁的董保强曾任皇帝庙派出所所长,和陈晓磐共事了15年。提起陈晓磐,他直竖大拇指。“晓磐是个执着的人。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儿,就一定要干出个模样。”董保强说,派出所的工作一般分为基层基础工作和打击犯罪工作。“晓磐坚守基层,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把平凡的小事做好,一般人真做不到!”董保强说。

如今的大袁警务室已升级到“第四代”,告别了破旧的瓦房,搬到了整洁的楼房里,有电视机、电脑、空调、办公桌椅等,还设置了办公区、荣誉展示区和调解区等功能区。

在调解区,记者看到,一张圆桌上摆着当事人、村委调解人、民警调解人、乡贤调解人、法律明白人的牌子。这是陈晓磐经过多年摸索建立的调解模式,程序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人性化。针对小案件、小纠纷、小隐患、小难题等,他紧扣“一村一警”,践行“枫桥经验”,成立了巡逻、宣传等5支治安队伍,建起了警民联动调解工作室,编写了《农村安全防范顺口溜》等,开展群防群治,并融入科技力量,积极打造微警务信息网和治安立体防控网,逐步形成“五步双网”的警务模式。

在一些人眼中,陈晓磐“不上进”,但时间长了,大家才知道他对“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初心是那样历久弥坚。“晓磐是实实在在地将身和心都扎根在基层最前沿,是一位时时刻刻记着多给老百姓办件事的人。”董保强这样评价他。

“坚守平凡、初心不改,永葆对人民群众的那股亲劲儿、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儿、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儿——这种高尚的情怀值得每个人尊重。”采访时,不少和他共事的同志这样说。

无私奉献 “服务更多群众,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大袁村村史馆存放着两辆报废的摩托车——它们是陈晓磐的“老伙计”,见证了他多年的风里来雨里去。其中一辆大洋摩托他骑得最久,行程表上的数字停在了“68999”。9年间行程6.9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一圈多。

长年的奔波劳累使陈晓磐的身体日渐消瘦、颧骨高耸、双颊深陷,健康亮起了红灯。

伏天,陈晓磐还穿着秋裤;笑起来时,脸上的肌肉有点僵硬……这都是他长年骑摩托车落下的病根。长年风吹,他的腿患关节炎,脸轻微面瘫。

由于工作繁忙、生活不规律,陈晓磐常常顾不上吃饭,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家里的书桌、派出所的办公桌满抽屉都放着他的药。

看到陈晓磐干工作这么拼,大袁村党支部书记王喜林既感动又心疼:“他吃饭只喝一小碗稀饭,青菜夹两口,一天的饭不抵我吃一顿,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陈晓磐总是步履匆匆忙个不停。有一天,他晕倒了,不得不去检查身体。可是他怕花钱,就找了一家诊所。“回去吧,啥好吃啥,啥好穿啥。”诊所医生的一句话让他摸不着头脑,但也让他意识到问题似乎不简单。

“医生不愿意给我说。我反复打听,才明白诊断的是胃癌。”陈晓磐说,“当时我很震惊,也胡思乱想了很多。”

“这个病,有的人治疗花了几十万元,最后人财两空。我就活一天算一天吧,不治了。”陈晓磐说,患病的消息他谁也没告诉,连家里人也瞒着。

面对疾病,人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破罐子破摔,一种是愈挫愈勇。陈晓磐选择了后者。

“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老百姓多办点事儿,死亦无憾。”陈晓磐这样想。

陈晓磐比以前更忙了。一个笔记本上的一页简略记录着他一天的工作安排:早上5点起床,6点10分出发往会展中心,7点30分到场,9点40分会议结束回所里……中午研究工会交办事项……下午3点半到大袁村与王喜林商讨下星期有关安排……安装监控和电视……晚上和儿子深入交流学习问题……他每一天的工作都安排得几乎“密不透风”。“我不去了,吃顿饭来回一趟又要占用我一个小时时间。”朋友喊他到外面吃顿饭,他都要仔细算算时间。

但每年的儿童节,无论多忙,陈晓磐都要买个大蛋糕到村小学和孩子们一起过节。他一到,孩子们就“呼啦”一下围在他身边,亲切地喊他“陈爸爸”。

每年的重阳节,陈晓磐都会掏钱买一些水果,把村里的老人们请出来,坐一起聊一聊。

谁家有矛盾,陈晓磐三天两头跑去调解,直到矛盾解决;谁家缺劳力,他就主动去帮忙,收麦、浇地啥都干。

陈晓磐工作很忙,十天半月也不回家一次。儿子经常站在沙发上,扒着窗户往外看。妻子觉得不安全,吵了儿子好几回。后来,妻子实在生气,问他为啥老爱扒窗户,孩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儿:“我在看路上的公交车。只要公交车一停,爸爸可能就回来了!”

可是,陈晓磐一次又一次让儿子失望。

忙碌起来,陈晓磐顾不上看病。2011年,他的身体实在挺不住了,连饭都吃不下去。不得已,他到医院治疗。医生经过检查后确认,他患的是糜烂性胃炎,不是胃癌,上次诊所误诊了。

这样的消息让陈晓磐既震惊又喜悦:“既然上天给了我更多时间,那我更应该好好把握,服务更多群众,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陈晓磐说,选择了当人民警察,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奉献,生要为民服务、为党尽忠,死要死得其所。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我将无我 “不图名利不求享受,为的是党的事业”

“我没有为党的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却得到了党给予我的温暖。我恳切地希望党组织帮助我、考验我,使我早日加入党组织。入党后,我将严格履行党员义务,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决定,服从党组织的分配,对党忠诚老实,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困难和危险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毕生精力!”这是1991年6月25日,陈晓磐在他的入党志愿书里写下的话,笔力遒劲,初心拳拳。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陈晓磐捐款超过20万元。他把奖金和工资都花在了有意义的事和有需要的群众身上,但自家的房子是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家里多年未添一件新家具,最贵的就是一台冰箱。

“现在都啥年代了,他家的电视还是‘大脑袋’,电视桌四条腿有三条都是垫着的。”陈晓磐的邻居们说,晓磐一家人生活非常朴素,可是一听说小区要改造,晓磐家带头捐款1000元。每月的工资,陈晓磐都拿出来一半,帮扶村里的老弱病残。路上碰见流浪汉,他也拿出50元、100元帮助他们。他对群众很大方,对自己却很抠,大冬天骑摩托,连买个新头盔都一拖再拖。

许多人都被陈晓磐的精神感动,但也有些人表示不理解:“晓磐,你那么拼死拼活地干,究竟图什么呢?”

“我这一生有三个梦想:成为共产党员,成为军人,成为人民警察。现在梦想都实现了,我感到很满足、很幸福,没什么遗憾的了。我只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才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群众的信任。”陈晓磐说。

有一次,临颍县主要领导了解到陈晓磐的情况后,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晓磐,你作为先进模范,大家要顾,小家也要顾,不但要把群众顾好,同时也要把老婆孩子照顾好。平时遇到啥事儿或者有啥困难,要给组织说。”可是,陈晓磐一次也没有麻烦过组织。董保强心疼陈晓磐,曾劝他:“干了这么多年,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你又是模范,荣誉拿了这么多,跟局领导提提,换个轻松的岗位,应该不成问题。”陈晓磐却说,干了这么多年,自己跟村里群众有感情了,真走了还舍不得。他要看自己的身体条件,能多干几年就多干几年。

为培育良好村风,2009年,陈晓磐自掏腰包设立“警务室身边好人评选”基金。后来,他把公安部给他的5万元英模奖金捐给基金,大力表彰好乡贤、好媳妇等。

在陈晓磐的影响下,3年多来,大袁村有90多人被评为道德模范,不少人被评为市、县、乡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道德模范。

临颍县文化局退休干部李德科听说陈晓磐的感人事迹后,决定为他创作一部戏曲。创作期间,老伴儿患病在郑州住院治疗,李德科就在医院的走廊里构思。他坐在一条小板凳上,创作了感人至深的戏曲《知心人》,歌颂陈晓磐的事迹和精神。

曾在戏中扮演陈晓磐的临颍县文化局退休职工刘少勇说:“陈晓磐干的都是平凡事,但坚持做下去就是不平凡。伟大出自平凡。他以平凡之微光,书写了英雄之璀璨。”

今年“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大会现场,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时候,陈晓磐始终眼含热泪,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总书记的讲话激荡人心、催人奋进,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党的事业、坚守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陈晓磐坚定地说,他亲身感受到了党的关爱,更应该坚守初心、鼓足干劲。今后,他一定会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带头服务群众,让百姓看到共产党员人民至上的风范与行动!

尾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暑假期间,在大袁村“留守儿童温馨家园”,阵阵稚嫩清脆的诵读声传出教室,回荡在村子上空。今年上大二的东北农业大学学生袁世豪正在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

袁世豪是“留守儿童温馨家园”走出来的大学生。今年“七一”前夕,他光荣入党。“在陈叔叔的影响下,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无私奉献。我要向陈叔叔看齐,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袁世豪说,今年暑假回到村里,他主动到“留守儿童温馨家园”帮忙照看前来学习的孩子,义务教孩子们读书。“好几名同学都跟我联系了,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大学生来这里。”袁世豪说。

榜样就在身边,榜样最有力量。种子只要种下去,迟早会发芽。如今,陈晓磐的精神感召着更多人扎根一线、服务群众。在这方土地上,无私奉献、不计名利的氛围越来越浓!

我们相信,沙澧大地会有更多的“陈晓磐”不断涌现。新的赶考之路,必将薪火相传!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