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磐在大袁村留守儿童温馨家园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学习。
■策划 张炜扬 雷会玲 执行 本报记者 王 辉 张伟伟 图片 本报记者 杨 光
题 记
谁说年轻就一定没有阅历?谁说基层就创造不出生命的辉煌?他走村串户的身影,是阡陌上最美的风景!
——陈晓磐荣获“感动漯河2010十大年度人物”颁奖词
引 言:
时维盛夏,烈日炎炎。
从市区出发,沿着107国道往北,驱车40多分钟,记者来到了“大蒜之乡”——临颍县皇帝庙乡。
汽车下了国道,驶上一条平整笔直的水泥路,路两旁是整齐的绿化树和郁郁葱葱的庄稼。这是一条通往皇帝庙乡大袁村的乡间公路。
然而,13年前,这条路却是另一幅景象。群众的一段顺口溜道出当时的路况:“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结婚背媳妇,胶鞋批发部。”
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民警陈晓磐就是沿着这条路,进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化纠纷。这条路,他一直走到现在。
13年来,他走遍了全乡19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8948户人家、11029处院落,先后处理各种群众求助5000多件次,消除安全隐患2000多个,预防各类矛盾升级1000多起。他把根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像磐石一样坚守着初心。
这个完完全全融入群众的人民警察,先后获得省、市、县40多项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然而,在陈晓磐心里,“什么荣誉都比不上老百姓一句‘晓磐,你回来啦,快进屋坐坐’……”
无悔抉择 “再苦再难我来干,因为咱是共产党员”
7月12日,入伏第二天。陈晓磐一早来到大袁警务室。
“回来了?”路上,不少村民笑着跟他打招呼。
警务室门前是整齐的绿化树木,对面两棵挺拔的杨柳,像是骄傲的哨兵。
陈晓磐是这个警务室的警长。参加完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后,他没在家休息一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2000年,陈晓磐从部队转业,在临颍看守所干了三年。后来,他主动要求下基层,来到皇帝庙派出所,当起了一名普通民警。
2005年,公安系统警力下沉,派出所在皇帝庙乡19个行政村设立三个警务室。
那时,村里条件艰苦,交通闭塞,治安混乱。说实话,能在条件舒适的机关里待着,谁愿意整天往村里跑?警务室设立了,但没人愿意去。
“弟兄们都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驻村不便,再苦再难我来干,因为咱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陈晓磐揽下了这个苦差事。
最开始,陈晓磐所在的警务室设在大袁村的邻村吴集村,当时的警务室非常简陋,一间破房子,摆了两张旧桌子,屋角还堆满了玉米芯、芝麻秆等杂物。
2008年11月,大袁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新班子上任后,一心想把村子搞好,第一把火就是把村里的治安整治一下,寻思着咋能把警务室争取过来。”大袁村党支部书记王喜林回忆说,经过和吴集村“两委”班子商量,并报临颍县公安局同意,警务室搬到了大袁村。
一间瓦房,一扇铁门,牌子一挂,大袁村警务室就这样建了起来。
没想到的是,陈晓磐这个“新媳妇”首次上门,大袁村就给他了个下马威。
雨雪过后,道路格外泥泞。陈晓磐骑着一辆旧摩托,沿着坑洼的道路去大袁村。还没进村,他就连人带车摔在泥窝里,一身警服,半身都是泥,连裤子都破了,颇有些狼狈。
“当时路太赖了,根本没法走,最后我骑着三轮车,把晓磐接了过来。”大袁村党支部委员安保宽回忆说。
以前的大袁村,是名副其实的“三不断”村,纠纷不断、案件不断、上访不断,治安混乱,群众怨声载道。
为了摸清情况,陈晓磐来后,通过村“两委”把村里党员组织起来,号召大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巡逻队、志愿服务队,积极维护村内治安。
与此同时,他跑遍了辖区每家每户,走访了解群众的想法、遇到的难题。为了了解各村真实状况,他制作电子地图,把全乡都跑了个遍。
“全乡19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共8948户,11029处院落,我家家都去过,家家都拍有照片。”陈晓磐利用8个月时间,手绘地图100多幅,记录笔记60多本,采集基础信息9万余条。 一晃十多年,陈晓磐像一头不知疲倦的孺子牛,埋头俯身,扎根乡村,走村串户,探访民情,为民办事。 “我从不后悔,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点儿事。”陈晓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