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红
通 讯 员 常程威
近年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坚持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作为促改革、提素质、强队伍、助和谐的有力抓手,围绕“打造让服务对象满意、政府放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平台建设,外抓业务提升,内抓文明建设,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成效显著,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
抓党建
在凝聚创建合力上下功夫
该中心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作为一场大考,对标先进,以党建为引领,主动加压,凝心聚力,争创一流。
实施文明单位创建“一把手”工程,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创建工作方案,并将创建工作列入党支部重要议事日程。落实“三查三述两报告”“三会一课”等党建制度,充分利用主题党日,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涵;积极举办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全方位提升干部职工文明素养。
2021年上半年,该中心开展“每周一学”活动15次、主题党日活动7次,参与人员达800人次。提供“零门槛”“零拖延”“零障碍”“零距离”服务,持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结合党员公开承诺,开展了以“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亮服务、争先锋”为内容的“四亮一争”活动,践行党员承诺;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和“五个一”惠民服务活动。
抓载体
在提升创建质量上下功夫
该中心坚持以创建文明单位为切入口,广泛学习省内多家文明单位创建成功经验,提升创建标准。该中心设置有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等,志愿者网络注册人数达45人。2021年上半年,参与文明交通劝导150多人次、文明清扫260多人次,组织开展慰问困难党员等文明实践活动30余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社区”活动,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了“云上听党史”有声图书馆。群众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关于党的理论、党史故事等音频,达到了方便快捷学习党史的效果。
抓主业
在提升创建实效上下功夫
近年来,该中心将文明单位创建融入本职工作,突出抓实抓细、齐抓共管,提升文明单位创建实效。
搭建全程电子化交易平台,实现交易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该中心于2017年搭建了全流程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并通过了三星级检测认证复检。目前,我市所有进场交易项目从登记、场地安排、招标文件下载、保证金收退、中标结果公示、合同签订等招投标所有环节全程网上办理,实现全程无纸化办公,每次可为投标企业节省4500元左右的投标费用。
搭建“不见面”开标平台,实现企业从“多跑路”到“零跑腿”的转变。继2019年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系统上线后,该中心于2020年2月又上线政府采购“不见面”开标系统。该中心在全省率先探索“不见面开标”新模式,投标企业不再到现场,只需要登录网上开标大厅,在线即可完成开标。疫情期间,该中心充分发挥“不见面开标”优势,组织完成交易项目248个,做到了“零聚集”“零传染”,助力我市企业复工复产和“六稳”“六保”工作推进。该中心的经验做法获《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搭建全面监督平台,实现从透明度不高到“阳光交易”的转变。一方面,该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函〔2019〕41号关于“实行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信息公开,保证各类交易行为动态留痕、可追溯”的要求,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公开内容,公开评标现场的动态图像、评标结果的详细得分、候选人报价、评标专家名单等,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该中心从2017年开始推出“媒体开放日”活动,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代表及新闻媒体代表走进交易中心。该中心的一系列工作荣获“阳光漯河”建设规范提升年创新成果奖。
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实现企业从融资难到融资易的转变。为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招投标交易活动中“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和银行“不想贷、不敢贷”等问题。2020年,该中心发挥平台互联互通优势,打造公共资源要素金融服务平台,并与市小微企业发展基金领导小组、中国工商银行漯河分行签约,联合开展“中标贷”服务,打造了由政府和金融机构联合担保、快捷放贷的“漯河模式”。2021年,该中心升级并实现“中标贷”全部线上办理和7个工作日放贷目标,进一步优化我市招标投标营商环境,获得企业一致好评。目前,凡在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登记入库的全国各地企业,中标后均可申请获得无抵押的贷款融资支持。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继续弘扬文明发展主旋律,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的饱满激情、锐意改革的坚定决心,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