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利
“一玩手机精神焕发,一提作业萎靡抗拒。”据报道,暑假期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成为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开学在即,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让孩子们收收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诊断”网络、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孩子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在网上?具体花在了哪些内容上?孩子自己的感受如何?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如何?一起“诊断”的过程,是孩子对此事产生认识,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确立目标、自觉采取行动的重要前提。“诊断”过后,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制订计划、采取行动。
学龄前儿童过度使用网络,往往是看动画片、短视频。主要原因是家长自己总拿着手机看,将手机、电视、平板当成“电子保姆”。这种情况改变起来其实很容易,只要家长改变自己的行为,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就会很有效果。家长应遵循一条原则:尊重孩子的天性,勿以成人世界的“效率”等观念,束缚孩子的手脚,尊重并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画画、爬楼梯、穿衣服,进行各种探索。如果家长有工作要做而孩子又黏人时,也千万别请出“电子保姆”,要和孩子温和地解释清楚,取得孩子的同意。家长的陪伴,不仅是时间上的,更是心理、精神上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安全、尊重、交往、沟通、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自我意识也将得到发展。
中小学生的家长,面对沉迷网络的孩子则要更有耐心。在和孩子一起“诊断”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认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认识青春、时间的宝贵性。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和孩子一起列出行动计划,如制订“家庭手机公约”,规定手机使用时间,建立“家庭手机责任保管”制度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断增强孩子的效能感,让他们逐步清晰地体验到自己是物的“主人”而非“仆人”,体验到自己信息获取的能力有所提高。如果说学校生活强调的是学科学习,在家里则要让孩子把生活实践和所学知识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