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树
这是一本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作者本人是英国的一位心理研究者和咨询师。他用童话的方式,讲述了陷入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去苍鹭那里做心理咨询的故事。深入细读,如同让我们亲临心理诊疗现场,从故事中看到一个抑郁的人如何把快乐和希望找回来。
抑郁究竟是怎样的?蛤蟆由以前衣着光鲜、风度翩翩,充满活力与生趣,变成现在不梳洗、躲在旧衣服后面悲伤大哭的模样,周遭美好的风景在他眼里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形象转变的背后是精神和内心经历的重大变化,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开心的生活,但突然间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朋友们精心照料蛤蟆,鼓励他要振作起来,然而这些对他都没用。
心理咨询是怎样的?蛤蟆是被朋友们逼着去看心理医生的,连费用也是朋友代付。心理咨询师苍鹭毫不客气地告诉蛤蟆:“咨询必须是个自愿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得出于自愿。只有当你为自己而不是为顺从家人或取悦朋友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合作”意味着不论咨询过程中发生什么,蛤蟆都是主动的参与者。这和我们想象中坐等受教的方式相去甚远。
首次咨询结束时,蛤蟆问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着蛤蟆的眼睛回答:“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全身心关注你。我希望你对咨询也全身心投入。假如我们能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的确,咨询不能让我们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但能给我们真诚而专注的陪伴,当你孤独、绝望的时候,他会倾听你、理解你、支持你,会陪你走过艰难的自我探索之旅,给你坚持下去的勇气。
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诊疗互动,让我们从“儿童状态”理解蛤蟆先生的过往人生。因为每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所以产生了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就像马赛克的色彩一样繁多复杂。要从“父母状态”探讨童年对人的性格塑造的重要性。因为从出生起,我们就开始从父母那里学习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包含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要从“成人状态”学会如何客观理智地看待世界。因为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为自己所利用,不再被过去脑子里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蛤蟆既不是伟大的圣人,也并非十恶不赦的罪人,他就是他自己。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他又是你,是我,是每一个人。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