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刘净旖)9月15日,在全市“银保担”项目助畜牧业发展推进会上,畜牧业专家、保险公司负责人、银行负责人及养殖企业负责人代表齐聚一堂,专题研究“保险+期货”“担保+银行”模式如何在全市范围内高效推广。
据悉,为有效防范化解“猪周期”价格波动风险,我市积极引导太平洋保险漯河分公司与大地期货公司实施生猪养殖“保险+期货”项目。今年1月8日,该项目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当天,全国首个生猪养殖收益指数“保险+期货”保单出炉。该项目全国首单涉及养殖企业临颍县智勤养殖公司,共为373头生猪投保育肥猪养殖保险,保费5万元,获赔18.22万元,赔付率364%。这为养殖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做了有益尝试。
今年5月,我市又开出了全国首个地方政策性生猪养殖收益指数“保险+期货”保单。郾城区政府、大地期货公司、养殖企业按照3∶4∶3的比例分担保费,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减轻养殖企业负担。目前,全市已投入财政资金50万元,撬动包括养殖企业、期货公司在内的保费投入115万元,已经实施两期38个养殖企业的“保险+期货”项目,承保生猪2.52万头。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探索实施生猪养殖‘保险+期货’项目,保障养殖企业收益,推行‘担保+银行’模式破解贷款担保瓶颈,突出‘服务+实事’助力企业恢复发展,有效破解了养殖企业市场风险高、融资担保难、灾后受损大等发展瓶颈。”市政府副秘书长云少华告诉记者,对于成功缴纳保费且保单生效的养殖户,中原农险可通过保单为其提供增信担保,以养殖户保单为审批基础,通过无抵押、无担保方式提供20万元至50万元贷款,用于缓解其生产经营压力。目前,我市23家养殖企业已收到“经营贷”542.45万元。
“漯河市创新农业保险模式,经验弥足珍贵,要认真总结推广、扩大成果。”我市的两种模式得到了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宋虎振的充分肯定。
“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暴雨灾害……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此次召集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养殖企业负责人和畜牧业专家开会,就是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做法,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搭建好金融服务养殖企业平台,推动全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畜牧局局长段宏亮表示,全市各级畜牧、银行、保险等部门和机构将进一步优化项目、简化程序,能保尽保、能担尽担,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让更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