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舞蹈跳起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胡鸿丽 摄
(上接01版)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经典诵读活动全国闻名,多次被中央媒体报道;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寻访红色足迹、新时代好少年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开齐、开足体育、艺术、劳动实践课程,深化学校美育课程改革,推动戏曲、书法等进校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设置专项资金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持续增加。全面落实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规划,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经全面消除超大班额。持续深入开展高中课程改革,以实施高效课堂为抓手,广泛推行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获得良好效果。2019年至2021年,39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2.89万名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双高”高职院校3所,省“双高”中职学校3所、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3所、特色校8所。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实力居全国医学同类院校排行榜首位。2017年至2021年,在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我市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2个。2016年5月10日,河南工业大学漯河工学院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漯河市第一所本科院校正式成立。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2019年至2021年,我市投资3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0所,目前已全部投用,新增学位5.2万个。“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全面改薄”资金2.36亿元、扩充义务教育资源资金21.8亿元,农村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贫困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每年投入资金近2亿元,实现了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的目标。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切实做到“应入尽入”。
健康漯河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近年来,我市完成了“卫生计生”向“卫生健康”的转型升级,健康漯河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健康基础全面加强。市中心医院西城区分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市二院、市六院病房楼建成并投用,引进大量先进的诊疗设备。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个一”建设目标,全市乡镇卫生院达标率为100%,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为95%。
健康素养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升至22.78%,超出国家目标2.78个百分点。
健康屏障更加牢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7年的50元增加到目前的74元,城乡居民可免费享受15类57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没有出现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综合防控有力,多项重大疾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新冠肺炎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145万人次。
健康改革效能明显。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先后实施了三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完成103种单病种付费收费工作。我市被评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市,成为全国首批城市医联体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
健康资源集聚发展。豫中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累计建成生殖遗传、心血管治疗、儿童治疗、骨科创伤救治、脑卒中防治、呼吸与危重症、肿瘤治疗7个区域医疗中心,妇科、骨科、心血管和中医肛肠科4个专科被确定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和20个省级重点(培育)专科。